道旁伫立两班班,秋不成衣冬不寒。
风雨凋零容貌古,冰霜摇落藓痕乾。
举头何物杨歧泣,极目谁怜蜀道难。
未说桑田变沧海,岁同明月照人寰。
道旁伫立两班班,秋不成衣冬不寒。
风雨凋零容貌古,冰霜摇落藓痕乾。
举头何物杨歧泣,极目谁怜蜀道难。
未说桑田变沧海,岁同明月照人寰。
这首诗描绘了路边两座石人的形象,充满了凄凉与沧桑感。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将石人的形态、环境以及背后蕴含的情感娓娓道来。
首联“道旁伫立两班班,秋不成衣冬不寒”,以“班班”形容石人的排列整齐,暗示其作为路标或纪念物的存在。秋日里它们仿佛不受寒衣的束缚,冬日也不感到寒冷,展现出石人的坚毅与永恒。
颔联“风雨凋零容貌古,冰霜摇落藓痕乾”,进一步刻画了石人的外貌特征。风雨侵蚀,岁月痕迹在石人的面容上留下沧桑,冰霜覆盖下,青苔干枯,形象地表现了时间的无情与自然的摧残。
颈联“举头何物杨歧泣,极目谁怜蜀道难”,借用了“杨歧泣”的典故,表达了对石人孤独与哀伤的感慨。同时,“蜀道难”则象征着人生的艰难与不易,诗人在这里将石人与人类的处境相联系,深化了主题。
尾联“未说桑田变沧海,岁同明月照人寰”,以“桑田变沧海”比喻世事变迁,强调时间的流逝和万物的更迭。尽管如此,明月依旧照亮人间,象征着永恒不变的美好与希望。
整首诗通过对石人的描写,不仅展现了自然与时间的力量,也寄托了诗人对生命、历史与未来的深思。语言质朴而富有哲理,情感真挚而深沉,是一首值得细细品味的佳作。
荆渚北堂宁圣善,棠阴东阁别严君。
雪村山馆思亲梦,二十馀宵两处分。
谁主谁为客。叹人生、别离容易,会逢难得。
省户高门十年梦,瞥忽浑如昨夕。
风不定、乱云飞急。
本自无心图富贵,也元知、富贵无缘逼。
且还我,兔园策。谁知一曲柯亭笛。
向天涯、依然解后,长安本色。
怪我阿奶今老眼,已是看朱成碧。
但犹记、黄裳曾识。
多谢殷勤无以报,愿阿奶、长健如今日。
送公子,上霄极。
家住峨山趾。暑风轻、双泉漱玉,五坡攒翠。
坡上主人归无计。梦泛沧波清泚。
曾拜奏、前旒十二。
愿上皇华将亲去,及翁儿、未老相扶曳。
乘款段,过闾里。玺书未报人相谓。
倚西风、胡尘涨野,隐忧如猬。
就似东门贤父子,祗恐荣亲犹未。
待洗尽、岷峨憔悴。
便把手中长杓柄,为八荒,更作无边施。
却上表,乞归侍。
尚记春归日,锦绣裹江城。
谁推日驭西去,水认故乡痕。鱼鸟自飞自跃。
红紫谁开谁落。天运渺无声。
四序镇如此,当当复亭亭。是何年,修禊事,畅幽情。
竞传元巳天气,别是一般清。便引郑郊溱洧。
不道孔门沂泗。大道掌如平。
待挽迷津者,都向此中行。
陈侯海内秀,满腹贮明玑。
十岁能属文,提笔登王畿。
上嘉鲁论对,亟授九品衣。
二十隮膴仕,昱昱五采翚。
三十搴殊科,寻闯师氏闱。
四十复见徵,云步何峨巍。
蓬莱三千丈,径上陵紫微。
顾怀蕲春胜,骢马黄金鞿。
我来今二年,几度与客违。
于君再为寮,临分重依依。
风节耐岁晚,富贵特晨晞。
前后继二吕,迄今借光辉。
相期久远看,努力追前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