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生困语言,老大犹栖迟。
咄哉一言失,虽悔何能追。
常欲说向人,到口还忸怩。
不如静中坐,此理吾所知。
春风入城郭,古寺花开时。
广庭积雨过,红紫初纷披。
偶逢颐庵人,强丐颐庵诗。
是庵清而虚,底事名为颐。
南陵有徐子,顷尝吏于斯。
作字妙羲献,学易深坎离。
慎言与节饮,卦象不可欺。
君看命名意,往往只在兹。
我生困语言,老大犹栖迟。
咄哉一言失,虽悔何能追。
常欲说向人,到口还忸怩。
不如静中坐,此理吾所知。
春风入城郭,古寺花开时。
广庭积雨过,红紫初纷披。
偶逢颐庵人,强丐颐庵诗。
是庵清而虚,底事名为颐。
南陵有徐子,顷尝吏于斯。
作字妙羲献,学易深坎离。
慎言与节饮,卦象不可欺。
君看命名意,往往只在兹。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王之道的作品,题目为《题澄上人颐庵》。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于语言表达困扰、深藏不露以及对知识和修养的追求。
"我生困语言,老大犹栖迟。咄哉一言失,虽悔何能追。常欲说向人,到口还忸怩。"
这几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自己不能充分表达思想的苦恼,以及对轻易出口伤人的话语深感后悔。
"不如静中坐,此理吾所知。春风入城郭,古寺花开时。广庭积雨过,红紫初纷披。"
这里诗人倾向于内心的宁静和自然界的美好,认为这些更加真实可信。
"偶逢颐庵人,强丐颐庵诗。是庵清而虚,底事名为颐。南陵有徐子,顷尝吏于斯。"
诗人在这里提到遇见了颐庵的人,并向他请求诗作。在提及颐庵时,表达了对其名称的好奇和探究。
"作字妙羲献,学易深坎离。慎言与节饮,卦象不可欺。君看命名意,往往只在兹。"
最后几句诗赞美徐子(颐庵人)的书法和对《易经》的深入研究,并强调说话要谨慎,不能轻信表象,还有对命名的深刻理解。
整首诗体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对知识的尊重以及对语言艺术的追求。
般若真微妙,无相为宗要。
无住元为体,十方皆昭耀。
研穷理趣长,堆卷积山冈。
言言不及相,一口吸西江。
方言称智慧,真人本无位。
出入面门间,参方还了利。
喻法比金刚,万邪岂可当。
不坏超今古,日久共行藏。
彼岸波罗蜜,清光穿白日。
镜中不乱光,虚空无鸟迹。
经文华贯行,破有作法王。
连年心苦念,不悟枉时光。
谁知远烟浪,孤帆一片张。
穿却虚空鼻,不著更参详。
别有好思量,满目足风光。
钓船依旧放,不见谢三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