麈尾谁家物,谈时废弗能。
将无欺白发,喜不受青蝇。
饰玉身虽贵,怀琼岁莫徵。
山中乐仙隐,非愿有名称。
麈尾谁家物,谈时废弗能。
将无欺白发,喜不受青蝇。
饰玉身虽贵,怀琼岁莫徵。
山中乐仙隐,非愿有名称。
这首诗《麈尾》是明代末期至清代初期诗人陈恭尹所作。诗中以麈尾为引子,展开了一番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首句“麈尾谁家物,谈时废弗能”,开篇即以麈尾这一古代文人常用的道具,引出谈话的主题,暗示在交谈中,麈尾成为了不可或缺的辅助工具,仿佛在提醒人们在交流中应保持专注与尊重。
接着,“将无欺白发,喜不受青蝇”两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时间的流逝比作白发的增多,而“青蝇”则象征着那些虚伪的赞誉或诱惑。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真实与虚伪的鲜明态度,强调了在人生的旅途中,不应被表面的荣誉和虚假的赞美所迷惑,而应坚守本真,不畏岁月的侵蚀。
“饰玉身虽贵,怀琼岁莫徵”进一步深化了主题,通过对比“饰玉”与“怀琼”的不同价值,指出真正的价值并不在于外在的装饰或荣誉,而在于内心的品质与坚持。这里的“饰玉”象征着外在的华丽与富贵,“怀琼”则代表了内在的美德与坚持。诗人借此表达了自己的人生追求,即追求内在的美德而非外在的虚荣。
最后,“山中乐仙隐,非愿有名称”两句,以隐居山林的仙人为例,表达了诗人向往自由自在、远离尘嚣的生活状态,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对于名利的淡泊态度。他并不渴望名声与地位,而是更愿意在自然之中寻找心灵的宁静与满足。
综上所述,《麈尾》一诗通过对麈尾这一日常物件的思考,深入探讨了人生的价值观、道德观以及对名利的态度,展现了诗人独特的哲学思考和生活理念。
廉纤晚雨不能晴,池岸草间蚯蚓鸣。
投竿跨马蹋归路,才到城门打鼓声。
城上赤云呈胜气,眉间黄色见归期。
幕中无事惟须饮,即是连镳向阙时。
秦客何年驻,仙源此地深。
还随蹑凫骑,来访驭风襟。
院闭青霞入,松高老鹤寻。
犹疑隐形坐,敢起窃桃心。
偶上城南土骨堆,共倾春酒三五杯。
为逢桃树相料理,不觉中丞喝道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