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壁羲文卦,曾因学易居。
今来三十载,只有一空庐。
境寂含群动,窗明纳太虚。
无人悟玄理,梅竹翠扶疏。
四壁羲文卦,曾因学易居。
今来三十载,只有一空庐。
境寂含群动,窗明纳太虚。
无人悟玄理,梅竹翠扶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学者在深山中的居所,充满了对自然和道德修养的追求。诗人自述三十年来一直致力于易经的学习,但现实中却只有一个空旷的庐舍。这反映出诗人的淡泊名利,以及对于物质生活的超脱。
“四壁羲文卦,曾因学易居。”这里的“羲文卦”指的是《易经》中的八卦图形,而“曾因学易居”表明诗人为了研究《易经》而选择了隐居的生活。这种生活方式体现了古代士人的一个理想,即通过与世隔绝来深入探索文化和哲学。
“今来三十载, 只有一空庐。”这是对时间流逝和个人成就的一种反思。三十年的时光过去了,但诗人在物质上的收获却微乎其微,只有一个简陋的住所。这不仅是对个人命运的感慨,也是对社会价值观的一种批判。
“境寂含群动,窗明纳太虚。”这里,“境寂”指的是环境的宁静,而“含群动”则意味着在这种宁静中包含了万物生长的活力。诗人通过“窗明纳太虚”的描写,表达了对宇宙之大和生命之美的感悟。
“无人悟玄理,梅竹翠扶疏。”这两句表达了诗人的孤独感和对知识传承的担忧。尽管他在山中追求深邃的哲学和道德真理,但却发现自己是孤立无援的,没有人能够理解或继承他的智慧。梅竹作为常见的山林景物,此处象征着坚韧不拔和清高脱俗。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环境和个人生活状态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于知识、修养和生命价值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