皎洁凌空似玉山,深秋常见羽人还。
高低望处峰千叠,远近看来月一湾。
影射长天迷素鹤,光浮浅水失群鹇。
堪将此地千峰雪,置问巴陵伯仲间。
皎洁凌空似玉山,深秋常见羽人还。
高低望处峰千叠,远近看来月一湾。
影射长天迷素鹤,光浮浅水失群鹇。
堪将此地千峰雪,置问巴陵伯仲间。
这首诗描绘了南山在冬日积雪后的壮丽景象,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雪后山峦的洁白与层次感,以及月光下雪景的静谧与神秘。
首联“皎洁凌空似玉山,深秋常见羽人还”,开篇即以“玉山”比喻南山在雪后的洁白与高耸,仿佛是天空中的一座冰晶山峰,而“羽人还”则暗示着仙气与超凡脱俗之感,为整幅画面增添了一抹神秘色彩。
颔联“高低望处峰千叠,远近看来月一湾”,进一步描绘了从不同角度观察南山时所见的不同景象。无论是近观还是远眺,山峰都呈现出千层叠嶂的壮观,而月光下的山景则如同弯弯的银色海湾,既展示了自然界的壮美,也营造出一种宁静和谐的氛围。
颈联“影射长天迷素鹤,光浮浅水失群鹇”,通过“素鹤”和“群鹇”的形象,进一步丰富了画面的动态感与生动性。雪后的山林中,鹤影在长空中飘渺,仿佛迷失于无尽的天际;而水面在月光的映照下,失去了往日的群鹇,展现出一种静谧而又略带孤寂的美。
尾联“堪将此地千峰雪,置问巴陵伯仲间”,诗人将眼前的雪景与历史上的名胜巴陵(今岳阳)相提并论,表达了对眼前美景的高度赞赏与认同,同时也流露出一种超越时空的审美情趣。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南山积雪后景色的细腻描绘,不仅展现了自然景观的壮丽与美丽,也融入了诗人个人的情感与思考,使得读者能够感受到一种超越物质层面的精神愉悦与审美体验。
郁郁十寒暑,筋力殊未衰。
与时相消长,任天非盈亏。
欲闻治世术,隐然某在斯。
群儿覆公餗,老夫宁尔欺。
初无速沽意,坐视世运移。
内热何自来,为疽蚀吾肌。
沈默方自愧,刀圭从竞施。
鼠肝与冲臂,亦听造物为。
周陈胡爱我,解愠遗新诗。
一欢忘所苦,春日来前墀。
仁者不违仁,造次与颠沛。
斯时念未起,犯险曾不悔。
吕公有族侄,游反夜方晦。
严寒忽失足,水深不可厉。
同行空惊叫,相顾莫为计。
吕公径赴水,挽侄履平地。
重裘虽尽湿,勇气真盖世。
定知有神助,欢喜失狼狈。
坐言与起行,抚己每多愧。
瞑目试思之,勿遽矜我辈。
秉书以事君,自处在忠孝。
惜哉非甲胄,救国乃无效。
抱书窜穷岛,举国孰同调?
潜楼非人间,东海意已蹈。
此中不废读,放眼藐群盗。
纷纷乱未止,恃此昌吾道。
狂夫天稍厌,反正谁能料?
何妨坚信书,南山占雾豹。
酒楼灯下饭,飞虫争投盘。
肥浓久见欺,腹疾惊夜寒。
昧爽起盥漱,朝饥得澄观。
五味初无根,屏除岂为难。
泊尔忽见道,萧然罢晨餐。
麦糗足自活,扪腹殊闲安。
百邪宁妄侵,有欲真吾患。
辟谷虽未能,不贪乃金丹。
能书由天资,成就在学力。
遍搜古人奇,一悟或有得。
篆分绝矜严,取势常以逆。
草真趋隽永,神味务自适。
庸庸宋益弛,晋魏诚造极。
扫去殊未能,岂免为人役。
幼年慕从祖,淳古仍宕激。
中年观忠端,独往深莫测。
米颠恨其手,坐受谈口厄。
纵手且勿谈,破柱来霹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