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奔到海之滨,中有辉光佛刹新。
前后二三皆梵侣,不知谁是报恩人。
大山奔到海之滨,中有辉光佛刹新。
前后二三皆梵侣,不知谁是报恩人。
这首诗描绘了一座位于大山之巅奔涌至海边的辉光佛刹,其新颖与庄严给人以深刻印象。通过“前后二三皆梵侣”,可以想象到这里僧侣众多,他们或许在进行某种宗教仪式或者是日常的诵经活动,营造出一片静谧和神圣的氛围。
然而,最引人深思的是“不知谁是报恩人”这句,它不仅仅是在询问报恩寺的创建者,更是在探讨生命、信仰与恩泽之间的关系。诗人通过这种方式表达了对佛法中因缘果报的思考,以及对于众生之所以能够得到庇护和指引的深层次追问。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辽阔,不仅展示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能力,更透露出其内心对于信仰与救赎的深刻思考。
芳草粘天,落花糁地,啼鹃枝上频催。
把酒临风,问春春几时回。
荼蘼不管东皇去,一丝丝、翠罨香围。好徘徊。
六曲屏开,半幅帘垂。
踏青已负年时约,任柳绵如雪,飞满红闺。
绿意愔愔,梦中蝴蝶忘归。
打窗一样恹恹雨,不多时、听到黄梅。懒搴帏。
银甲长抛,玉笛休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