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生本无用,颓然落涧阿。
饥食山顶薇,寒编松上萝。
岂敢怨明时,贫贱固其宜。
原宪乐穷巷,屈平愁深陂。
度量何相越,道在胡速迟。
屈子则已矣,原子有馀辉。
余生本无用,颓然落涧阿。
饥食山顶薇,寒编松上萝。
岂敢怨明时,贫贱固其宜。
原宪乐穷巷,屈平愁深陂。
度量何相越,道在胡速迟。
屈子则已矣,原子有馀辉。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张九成的作品,名为《拟古(其五)》。从内容上看,这是一首表达个人困顿处境与淡泊明志的诗作。
“余生本无用,颓然落涧阿。”这里诗人自叹生命毫无价值,就像随风飘零的枯叶一般,无奈地堕入深谷之中。这种比喻表达了诗人的悲哀与无力感。
“饥食山顶薇,寒编松上萝。”诗人描述自己在饥饿时只得食用山上的野菜,在严寒中只能依附于松树的萝蕤取暖。这种生存状态,反映了诗人的贫困生活。
“岂敢怨明时,贫贱固其宜。”诗人虽身处困境,却不忍心责怪当下的时代,因为他认为自己的贫穷和低微是命中注定的,应当安于现状。
“原宪乐穷巷,屈平愁深陂。”这里,“原宪”指的是古代的圣人或理想中的官员,他们能够在困难中保持乐观,而“屈平”则是诗人的自称,他的忧愁埋藏得很深。
“度量何相越,道在胡速迟。”诗人对比古今,感叹尺度与品行的标准如何相去甚远,同时也在探讨人生道路上的速度和停滞,反映出诗人的困惑与思考。
“屈子则已矣,原子有馀辉。”最后两句,诗人自称“屈子”,表明自己虽然身处低微,但内心依旧坚持着理想;而“原子”指的是那些在自然中生存的人或物,他们即使生活艰难,也能保持一丝光彩。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个人命运的反思,表达了诗人对于现实的无奈接受和内心的坚守。同时也表现出诗人对于理想与现实差距的深刻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