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偈颂一一二首·其一○八》
《偈颂一一二首·其一○八》全文
宋 / 释清远   形式: 偈颂  押[元]韵

归根得旨复何论,洞口秦人半掩门。

花落已随流水远,空留羃羃野云屯。

(0)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释清远所作的《偈颂一一二首(其一○八)》中的第一零八首。诗中描绘了一幅隐逸与超脱的景象,通过自然界的意象,传达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首句“归根得旨复何论”,以“归根”为喻,暗示着人生的最终归宿和追求的真理。这里的“旨”指的是道义、真理或目标,诗人似乎在说,无论追求什么,最终回到本源,达到内心的平静与和谐,就是最高的境界,无需再多言。

次句“洞口秦人半掩门”,运用了历史典故,秦人指古代的隐士,这里借指那些寻求内心宁静的人。洞口象征着心灵的深处,半掩的门则暗示着一种半开半闭的状态,既保留了内心的私密,也留出了对外界的一丝开放。这句诗描绘了一种既与世隔绝又不完全封闭的生活状态,体现了诗人对于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自我心灵世界的探索。

后两句“花落已随流水远,空留羃羃野云屯”,进一步深化了这种隐逸与超脱的主题。花落象征着生命的流逝和自然界的循环,随流水远去,寓意着一切终将逝去,无法挽留。而“空留羃羃野云屯”则描绘了一片辽阔的云海,云海的聚散无常,象征着世事的无常和人生的变幻莫测。这两句诗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短暂和世事无常的感慨,以及对内心世界平静与自由的追求。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以及对隐逸生活和内心世界平静自由的向往。诗中蕴含的超脱与智慧,让人在欣赏之余,也能引发对自身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的深入思考。

作者介绍

释清远
朝代:宋

释清远(一○六七~一一二○),号佛眼,临邛(今四川邛崃)人。俗姓李。年十四出家,尝依毗尼。南游江淮间,遍历禅席,师事五祖演禅师七年。后隐居四面山大中庵,又住崇宁万寿寺。继住舒州龙门寺十二年。徽宗政和八年(一一一八),奉敕住和州褒禅山寺(《古尊宿语录》卷二九)。踰年,以疾辞,归隐蒋山之东堂。为南岳下十四世,五祖演禅师法嗣。宣和二年卒,年五十四。事见《筠溪集》卷二四《和州褒山佛眼禅师塔铭》,《嘉泰普灯录》卷一一、《五灯会元》卷一九有传。
猜你喜欢

蟋蟀

蟋蟀傍吾语,秋寒声更圆。

萧萧风露下,切切客窗前。

催得鸣机织,惊回警枕眠。

扬须频吐气,无乃甚便便。

(0)

送汪朝宗四首·其四

萧相收图籍,功成有足称。

圣谟能不坠,王业勃然兴。

辟蠹芸常在,登龙士必徵。

诸公若留意,文会盛金陵。

(0)

菩萨蛮七首·其一集句

洞房昨夜秋风起。江清露白芙蓉死。岂是远行时。

与君生别离。千山鸟飞绝。隆想弥年月。

思妇夜鸣砧。君听空外音。

(0)

江神子

丝丝纤雨织黄昏,掩衡门,黯消魂。

赢得满头华发,照乾坤。

天上神仙三岛外,空虎豹,守重阍。

河林落日隐昆崙,望中原,杳漫漫。

白苇青蒿,无处著啼猿。

凤去不来箫管咽,心里事,共谁论。

(0)

江行杂诗九首·其九

江州太守文儒宗,骂贼就死真从容。

天翻地覆元气在,斯人万古其犹龙。

(0)

即景·其一

江城五月冷脩脩,细雨微风拂面愁。

汀蓼不知犹是夏,竞开丹粟满枝头。

(0)
诗词分类
登高 悼亡 叙事 除夕 怀远 托物言志 七夕节 乐观 地点 抒情 赠答 写雪 西湖 写水 生活 愤慨 忧国忧民 思亲
诗人
李四光 陈布雷 任援道 陶博吾 顾学颉 陈迩冬 吴梅 仇亮 王冷斋 陈衡恪 邱清泉 陈柱 姜忠奎 吕志伊 田桐 谭泽闿 翁文灏 陈从周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