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花飘路湿,溪燕引雏双。
密树常留雨,飞泉半入江。
人家乌石岭,鸟道碧油幢。
欲谱淋铃曲,愁城未肯降。
岩花飘路湿,溪燕引雏双。
密树常留雨,飞泉半入江。
人家乌石岭,鸟道碧油幢。
欲谱淋铃曲,愁城未肯降。
这首诗描绘了雨中山行的景象,充满了静谧与幽深之感。首句“岩花飘路湿”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山路湿润、岩花轻飘的画面,营造出一种清新脱俗的氛围。接着,“溪燕引雏双”描绘了一幅生动活泼的场景,溪边的燕子带着雏鸟飞翔,为这静谧的山林增添了几分生机与活力。
“密树常留雨,飞泉半入江”两句进一步渲染了山中雨景的特色,密密麻麻的树木仿佛是雨的屏障,而飞流直下的泉水则似乎要融入远方的江河,展现了自然界的壮丽与和谐。接下来,“人家乌石岭,鸟道碧油幢”则将视线转向了山岭之上,描绘了乌石岭上的村落和蜿蜒曲折的鸟道,以及碧绿的旗帜在风中飘扬的景象,既展现了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也体现了山中生活的独特风貌。
最后,“欲谱淋铃曲,愁城未肯降”表达了诗人想要创作一首反映山中雨声与自然之美的歌曲,但面对如此壮丽的景色,心中却涌起了一种难以言喻的愁绪。这种愁绪可能是对自然美景的感慨,也可能是对人生哲理的思考,或是对某种难以克服的困难的无奈。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深深喜爱和对生活哲理的深刻思考。
昨夜宿云门,晨兴事清盥。
萦纡出松径,犹见明星烂。
顷时岚雾收,旭日乃始旦。
岩峦迫回合,苍翠正凌乱。
前瞻化鹿峰,隐约钓台畔。
溪明鱼自跃,筱密猴相唤。
谷口闻鸣钟,林端辨烟爨。
今为祇树林,旧是平阳观。
盛衰固有由,兴废何足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