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和入山得璞玉,献之未售先刖足。
秦王易以十五城,赵国不与终受兵。
从来至宝物所忌,锥刀之末今人争。
小民止可求粗足,朝饭糟糠暮饘粥。
轻裘肥马不易誇,有司视尔如仇家。
卞和入山得璞玉,献之未售先刖足。
秦王易以十五城,赵国不与终受兵。
从来至宝物所忌,锥刀之末今人争。
小民止可求粗足,朝饭糟糠暮饘粥。
轻裘肥马不易誇,有司视尔如仇家。
这首诗《行路难(其五)》由明代末期至清代初期的诗人陈恭尹创作。诗中通过卞和献璞玉的故事,以及后世对至宝的忌讳,表达了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
首句“卞和入山得璞玉”,开篇即以古代传说引入,讲述卞和在深山中发现了一块未经雕琢的美玉。接着,“献之未售先刖足”描绘了卞和将玉石献给君主,却因未能得到赏识而遭受割脚之刑的悲惨遭遇。这一情节寓意着才华横溢者在现实社会中可能遭遇的不公待遇。
“秦王易以十五城,赵国不与终受兵”两句,进一步对比了不同君主对待至宝的态度,秦王愿意用十五座城池换取宝玉,而赵国则因拒绝而最终遭受战争的侵扰。这不仅反映了权力与财富的交换,也暗示了对至宝价值的不同认知和处理方式。
“从来至宝物所忌,锥刀之末今人争”指出自古以来,真正的珍宝往往受到排斥,而微不足道的小利却被世人竞相争夺。这不仅是对历史现象的总结,也是对当时社会价值观的一种批判。
“小民止可求粗足,朝饭糟糠暮饘粥”强调了普通人只能追求基本生活,反映了社会阶层之间的巨大差距。通过对比贵族的奢华生活(“轻裘肥马不易誇”)与普通百姓的艰苦生活,诗人表达了对社会不平等的深切忧虑。
最后,“有司视尔如仇家”揭示了官僚体制对普通民众的冷漠甚至敌视态度,进一步深化了对社会不公的批判。
综上所述,《行路难(其五)》通过对历史故事的引用和对社会现象的深刻反思,展现了陈恭尹对人性、社会和权力关系的独到见解,是一首富有哲理性和批判性的佳作。
已过谷雨十六日,犹见牡丹开浅红。
曾不争先及开早,能陪芍药倒薰风。
春霰霁征涂,离人向蜀初。
还抛博士蕝,贪佐使君旟。
藻思夸名阁,忠怀慕叱车。
布刀多计吏,行矣数通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