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何时起蛰龙,苍痕夭矫石岩空。
不绿嗜好寻刘累,定向人閒试叶公。
雷雨何时起蛰龙,苍痕夭矫石岩空。
不绿嗜好寻刘累,定向人閒试叶公。
这首诗描绘了雷雨将至,蛰龙即将苏醒的景象,以及洞穴中苍翠欲滴的岩石。诗人以“蜕龙洞”为背景,巧妙地融入了历史典故,通过“刘累”和“叶公”这两个名字,不仅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内涵,也隐喻了人事的变迁与自然界的和谐共生。
首句“雷雨何时起蛰龙”,以问句形式开篇,营造出一种期待与紧张的氛围,仿佛在询问大自然何时会释放出蕴藏的力量,让蛰伏的生灵得以复苏。这里的“蛰龙”象征着潜在的力量或被压抑的事物,预示着即将发生的变化。
次句“苍痕夭矫石岩空”,描绘了一幅岩石上青苔蔓延、生机勃勃的画面。这里的“苍痕”指岩石上的青苔,以其生长的姿态展现出自然界的顽强生命力。“夭矫”一词生动地刻画了青苔在岩石间蜿蜒曲折、自由生长的情景,充满了动态美。
后两句“不绿嗜好寻刘累,定向人閒试叶公”,运用了两个历史典故。刘累是传说中的豢龙氏,擅长驯养龙;叶公则是古代传说中对龙极为痴迷的人物。这两句通过对比,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与人类关系的思考。一方面,刘累对龙的嗜好可能过于单一,忽略了其他事物的价值;另一方面,叶公对龙的追求似乎过于表面化,缺乏深入的理解。诗人借此提醒人们,在面对自然时,不应仅仅满足于表面的欣赏或利用,而应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和尊重。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和历史典故的巧妙引用,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界与人类关系的深刻洞察,以及对和谐共生理念的向往。
先君所乘马,其色白于银。
磊落龙之种,权奇世共珍。
独嘶如想望,久步见精神。
方目照代夜,拳毛刷渭津。
鬣寒如拥浪,蹄駃不惊尘。
潦倒已伏枥,苍黄仍借人。
俄传弊帷信,无复锦蒙亲。
倚棹思神骏,萧然泪洒巾。
即定非存出入间,照而常寂所居安。
将心起用知逾远,有眼无光见亦难。
向上本来惟一路,初机聊为立三关。
莫于此地分延促,弹指时中海水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