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浩渺常存阙,云汉昭回妙阐坤。
妓或携来安石墅,客谁畔去翟公门。
戴花老岂非同姓,拾穗翁犹有远孙。
杀马毁车吾耄矣,尚堪扶杖过邻村。
江湖浩渺常存阙,云汉昭回妙阐坤。
妓或携来安石墅,客谁畔去翟公门。
戴花老岂非同姓,拾穗翁犹有远孙。
杀马毁车吾耄矣,尚堪扶杖过邻村。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超脱世俗、隐居山林的生活状态。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于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向往。
"江湖浩渺常存阙,云汉昭回妙阐坤"两句,勾勒出一幅广阔天地与江湖相连的壮丽画面,其中“阙”指古代城楼,也象征着连接天地的桥梁。这里,诗人将自己置身于这片辽阔之中,感受着云汉的回旋变化和宇宙的奥妙。
"妓或携来安石墅,客谁畔去翟公门"则是对隐逸生活的一种描绘。“妓”在这里可能指的是同行者,而“石墅”则是隐居之所。诗人询问的“客”,可能是自己心中的一个角色,他或许正准备离开某个地方,前往翟公门,那里可能代表着更远离尘世的所在。
"戴花老岂非同姓,拾穗翁犹有远孙"两句中,“戴花”指的是头戴野花的隐者,“岂非同姓”则表达了一种超越俗世关系的精神亲缘。而“拾穗翁”是形容诗人自己,仍旧保持着对自然和传统的敬畏与守护。
最后两句"杀马毁车吾耄矣,尚堪扶杖过邻村"则表达了一种放下世间纷争、归隐田园的决心。诗人用“杀马毁车”来比喻放弃了往日的功名和斗争,只为了一心向道。而“尚堪扶杖过邻村”,则是说尽管年迈,但还能扶着拐杖,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以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自我状态的反映,展现了诗人对于超脱尘世、寻求心灵自由的深切渴望。
日用工夫,只一味、存虚抱素。
会殊途同归,一致百虑。
紫极宫中元气息,调我鼎内三花聚。
问安炉、立鼎事如何,乾金铸。
缚金乌,获玉兔。
捉将来,封土釜。
这火候抽添,更须防护。
至宝圆成明出入,法身形兆无来去。
便潜身、直谒太清宫,神常住。
教有三门,致极处、元来只一。
这一字法门,深不可测。
老子谷神恒不死,仲尼心易初无画。
问瞿昙教外**心,密密密。
学神仙,须定息。
学圣人,忘智识。
论做佛机缄,只凭慧力。
道释儒流都勘破,圆明觉照工夫毕。
看顶门、进破见真如,光赫赫。
玄关欲透,做工夫、妙在一阳来复。
天癸才生忙下手,采处切须虔笃。
绝虑忘机,清心释累,认取虚无谷。
铅银砂汞,一时辰内攒簇。
霎时天地相交,甲庚无间,龙虎齐降伏。
取坎填离,乾体就、阳火阴符行足。
至宝精坚,真蟾形兆,宜把灵泉沃。
德圆功备,大师名注仙*。
金丹大要,不难知、妙在阳时下手。
日用平常须谨独,莫纵虎龙奔走。
心要安闲,身须正定,意在常存守。
始终不怠,自然通透玄牡。
其间些子肴讹。
为公直指,地下听雷吼。
立鼎安炉非小可,运用斡旋凭斗。
性本圆明,命基牢固,勘破无中有。
老蟾成象,直同天地齐寿。
三元秘秋水,未悟谩猜量。
诚能参透,洗心涤虑密归藏。
意与身心不动,精与气神交合,天理自然彰。
三善备于我,翻笑炼玄黄。
性圆融,心豁达,德辉光。
牛郎织女,一时会合到天潢。
勘破乘槎伎俩,密契浴沂消息,游泳有无乡。
日用别无事,读易对三皇。
真鼎真炉不无不有,惟正惟中。
向静里施工,定中斡运,寂然不动,应感*通。
老蚌含珠,螟蛉咒子,个样真机妙莫穷。
只这是,若疑团打破,顿悟真空。
采铅不离坤宫。
运符火、须当鼓巽风。
向北海波心,生擒白虎,南山火里,捉住青龙。
二物相投,三关一辏,炼出神丹满鼎红。
藏身处,且和光混俗,是谓玄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