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迹来踪莫可寻,辱人头面与衣襟。
若为虮虱虫蛆类,亦享轩窗庭户阴。
六合中间不知数,两仪化育亦何心。
手弹剑击皆迁怒,只待霜风响竹林。
去迹来踪莫可寻,辱人头面与衣襟。
若为虮虱虫蛆类,亦享轩窗庭户阴。
六合中间不知数,两仪化育亦何心。
手弹剑击皆迁怒,只待霜风响竹林。
这首诗名为《柳絮》,作者陈普是宋末元初时期的诗人。诗中以柳絮为象征,表达了对世事无常、人生如寄的感慨。首句“去迹来踪莫可寻”描绘了柳絮飘忽不定的踪迹,暗示人生的行踪难以捉摸。接下来,“辱人头面与衣襟”形象地写出柳絮附着于人的肌肤和衣物,象征着生活的烦扰和不快。
诗人进一步将柳絮比喻为卑微的虮虱虫蛆,即使身处低微,也能在屋檐下找到生存之地,“亦享轩窗庭户阴”。这表达了对社会底层人物的同情,同时也揭示了生命的坚韧和无奈。接下来的诗句“六合中间不知数,两仪化育亦何心”,借天地自然之大,感叹生命的渺小和造物主的神秘。
最后两句“手弹剑击皆迁怒,只待霜风响竹林”,则寓言般地表达了诗人心中的愤懑和无奈,仿佛柳絮成为他内心情绪的载体,随风起舞,等待着被寒风吹散的时刻。整首诗通过柳絮这一意象,展现了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深刻洞察和对人生无常的深深感慨。
万物寰中我一物,寄生天地如蜉蝣。
百年光景一瞬息,至人已矣曾不留。
彼美人兮□斯理,非狂非狷达者流。
有庵曰寄在人境,栖迟偃仰何优悠。
庵云庵云大如许,不假班郢手,不用土木脩。
不为寒暑变,不为风雨愁。
此庵一逆旅,无乃亦传邮。
美人此寄迹,吾心复何求。
一生存省忠与孝,四时寒暑葛与裘。
仰观一世如一日,乐天知命夫何忧。
寄庵寄庵云尔矣,乞墦登垄宁知休。
钟鸣漏尽亦何益,回视百年同土丘。
我作寄庵诗,寄与寄庵子。
聊以示世人,贪饕亦徒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