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颜已是十年前,把镜回看一怅然。
履薄临深谅无几,且将馀日付残编。
苍颜已是十年前,把镜回看一怅然。
履薄临深谅无几,且将馀日付残编。
这首诗是宋代学者朱熹在庆元庚申二月八日,于南城吴氏社仓书楼为自己画像后所题。诗中流露出一种岁月流逝、人生易老的感慨。
“苍颜已是十年前”,诗人以“苍颜”自喻,形容自己面容已显老态,感叹时光匆匆,十年间容颜已改。“已是十年前”强调了时间的流逝,让人感受到岁月不待人的无奈。
“把镜回看一怅然”,诗人对着镜子回顾自己的容貌,心中涌起一种怅然若失的情绪。这不仅仅是对年华逝去的惋惜,也可能包含了对过去岁月中未能实现的理想或抱负的遗憾。
“履薄临深谅无几”,“履薄”比喻处境艰难,“临深”则暗示危险重重。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于未来生活的谨慎态度和对可能遭遇困难的预感。“谅无几”则表明他深知好景不长,生命中的美好时光或许已经不多。
“且将馀日付残编”,“馀日”指的是剩余的日子,“残编”则是指未完成的书籍或文稿。诗人决定将剩下的日子投入到学问和著述之中,体现了他对知识追求的执着和对学术事业的热爱。这不仅是对自己生命的安排,也是对后世的一种贡献。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生动的意象运用,展现了朱熹在晚年对生命、时间、理想与现实之间复杂情感的深刻思考,以及对学问不懈追求的精神风貌。
羡汾阳、家世风流。巧作合、在扬州。
择得彩鸾吴氏女,嫁文箫、共上秦楼。
时当三月,夭桃过了,亟结绸缪。
把房栊尽掩,朱弦声细,锦瑟歌柔。
荀郎见惯,谢女娇羞,灯前背倚香篝。
绣带自撚佯理发,拥红衾、不肯回眸。
来朝便好,博山炉热,沉水香浮。
试新茶、玉碗双擎,方知夫婿清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