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桑东陌头,日出红光流。
采桑南陌头,和风满桑钩。
采桑西陌头,日落乌飕飕。
采桑北陌头,明月照歌楼。
携篮敢惮远,手胝足成趼。
蚕饥恐归迟,一日三四返。
昨朝蚕三眠,灯前微合眼。
梦中见征夫,短衣供筑版。
庭树啼霜鸦,梦回自天涯。
小姑报蚕起,蓬鬓忙梳爬。
相望万馀里,那敢兴怨嗟。
出门还采叶,细雨湿桐花。
采桑东陌头,日出红光流。
采桑南陌头,和风满桑钩。
采桑西陌头,日落乌飕飕。
采桑北陌头,明月照歌楼。
携篮敢惮远,手胝足成趼。
蚕饥恐归迟,一日三四返。
昨朝蚕三眠,灯前微合眼。
梦中见征夫,短衣供筑版。
庭树啼霜鸦,梦回自天涯。
小姑报蚕起,蓬鬓忙梳爬。
相望万馀里,那敢兴怨嗟。
出门还采叶,细雨湿桐花。
这首《采桑行》描绘了古代女子在田间劳作的场景,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与情感色彩。
首先,诗人以“采桑”为主题,通过“东陌”、“南陌”、“西陌”、“北陌”的变换,展现了采桑女们忙碌的身影。从“日出红光流”到“日落乌飕飕”,再到“明月照歌楼”,时间的流转与自然景色的变化,不仅勾勒出一天中的不同场景,也暗示了采桑女们从早到晚的辛勤劳作。
“携篮敢惮远,手胝足成趼。”这两句生动地刻画了采桑女们不畏路途遥远,辛勤劳动的情景。她们的手因长时间劳作而长满了老茧,脚也因为频繁行走而变得粗糙,体现了她们为了生计付出的巨大努力。
“蚕饥恐归迟,一日三四返。”蚕是古代农耕社会的重要经济来源之一,采桑女们时刻关注着蚕的生长需求,生怕耽误了喂食的时间。她们一天内多次往返于田间与家中,展现了对蚕的细心照料与对家庭的责任感。
接下来,“昨朝蚕三眠,灯前微合眼。”描述了采桑女们在夜晚为蚕准备食物的场景,即使在劳累了一天之后,她们仍然不忘照顾蚕的需求,体现了她们对生活的坚韧与对未来的希望。
“梦中见征夫,短衣供筑版。”这句诗描绘了采桑女们在梦中思念远方征战的丈夫,表达了她们对家人的深切挂念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最后,“庭树啼霜鸦,梦回自天涯。”清晨,庭院中的树木传来霜鸦的啼鸣,仿佛将采桑女们的思绪带到了遥远的地方。而“小姑报蚕起,蓬鬓忙梳爬。”则展现了她们在忙碌中仍不忘提醒家人照顾蚕的细节,体现了家庭间的相互支持与关爱。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古代农村妇女的日常生活、情感世界以及对未来的憧憬,充满了人文关怀和生活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