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贪沦堕世波中,拾却贪嗔礼大雄。
直截凡情无所得,圆明寂照汝心宗。
由贪沦堕世波中,拾却贪嗔礼大雄。
直截凡情无所得,圆明寂照汝心宗。
这首诗出自唐代禅宗诗人契此之手,名为《偈(其六)》。契此,又名布袋和尚,以其独特的形象和对佛法的独到见解而闻名。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传达了深刻的禅理。
“由贪沦堕世波中”,开篇即点明了人生的困境——人们因贪念而陷入世俗的波涛之中,无法自拔。这里的“世波”象征着复杂多变的世间生活,以及其中难以避免的诱惑与挑战。
“拾却贪嗔礼大雄”,紧随其后,诗人提出了摆脱困境的方法。通过“拾却贪嗔”,即放下贪婪与嗔怒这两种负面情绪,向“大雄”——佛教中的护法神致敬,以此寻求内心的平静与力量。这里的大雄,不仅代表了佛力的广大与威猛,也寓意着内在的勇气与智慧,能够克服外在与内心的挑战。
“直截凡情无所得”,进一步强调了直接面对并超越平凡情感的重要性。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被各种情感所牵绊,难以达到真正的自由与解脱。而“无所得”则意味着在放下执着之后,内心会获得一种超脱的状态,不再为外物所累。
“圆明寂照汝心宗”,最后两句总结了诗的主题。通过“圆明寂照”,即内心的光明与寂静,找到了自我心灵的归宿。这里的“汝心宗”指的是每个人内心深处的真理与本性,只有通过内心的觉醒与净化,才能真正理解并实践佛法的教义,达到内心的和谐与宇宙的统一。
整体而言,这首诗以生动的比喻和深刻的哲理,引导读者思考如何从贪欲与烦恼中解脱,寻找到内心的平静与智慧,体现了禅宗追求内心觉悟与解脱的精神。
坐宴独当午,舒怀共上楼。
万山收伏暑,一叶报初秋。
海宇晴烟阔,乾坤翠黛浮。
村舂藜径小,江畛麦云稠。
井灶千家晓,闉阇百雉收。
东岩藏宿雨,北固隔龙湫。
瀑布飞千尺,芙蓉插九州。
剑峰摩碣石,沧海揖之罘。
花下琴耽鹿,林间吹傍牛。
帘栊风色定,燕雀羽毛修。
楚客能歌铗,秦生本姓侯。
看云移白昼,舒啸付沧洲。
句向凭栏得,杯为知己酬。
赏心多款曲,信美竟淹留。
谈笑庾公月,江湖范老忧。
踟蹰共回首,伤思仲宣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