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世能将视片云,岩栖岂必魏元君。
夕窥萝月时留影,朝听溪禽自笑群。
屋似披襟中野处,石如浮梗乱波文。
朅来不信通灵地,且试浮香坐夜分。
身世能将视片云,岩栖岂必魏元君。
夕窥萝月时留影,朝听溪禽自笑群。
屋似披襟中野处,石如浮梗乱波文。
朅来不信通灵地,且试浮香坐夜分。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士在山林中的生活状态与心境,充满了超脱世俗、亲近自然的意味。
首联“身世能将视片云,岩栖岂必魏元君”以“片云”自比,表达出诗人对自由、无拘无束生活的向往,不需像古代隐士魏元君那样必须在岩石间栖居,就能达到心灵的宁静与自由。
颔联“夕窥萝月时留影,朝听溪禽自笑群”描绘了诗人傍晚时分观察月光透过藤蔓的景象,以及清晨听到溪边鸟儿自得其乐的声音,通过这些自然界的细微变化,诗人感受到了时间的流转和生命的和谐。
颈联“屋似披襟中野处,石如浮梗乱波文”进一步展现了诗人与自然的融合,他仿佛与自然融为一体,无论是居住的简陋小屋还是周围的石头,都如同披着衣襟般自在,石头上的纹理也像是随波逐流,体现了诗人内心的平静与自然界的和谐共存。
尾联“朅来不信通灵地,且试浮香坐夜分”表达了诗人对于神秘之地的探索与好奇,但最终选择以一种轻松、随性的方式体验,通过“浮香”这一意象,暗示了诗人追求的是一种超越物质、精神层面的愉悦与满足。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和对自然美的深刻感悟,体现了明代文人崇尚自然、追求精神自由的文化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