郡楼初见一奇峰,深恐烟霞无路通。
神母遥遥将九子,总将山色到舟中。
郡楼初见一奇峰,深恐烟霞无路通。
神母遥遥将九子,总将山色到舟中。
这首诗描绘了九华山的壮丽景色,诗人王十朋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山峰的奇特与烟霞的神秘。首句“郡楼初见一奇峰”,点明了诗人初次见到九华山时的震撼感受,一个“奇”字,便将山峰的与众不同凸显出来。接着,“深恐烟霞无路通”,表达了诗人对山中烟云缭绕、道路难寻的想象,营造了一种神秘莫测的氛围。
“神母遥遥将九子,总将山色到舟中。”这两句更是妙笔生花。诗人将山峰比作神母,九子则是山峰的化身,形象地描绘了山峰之多、之奇,仿佛神母在远处召唤着它们,将山色一一映入诗人的眼帘,甚至到了舟中。这种拟人化的手法,不仅增加了诗歌的生动性,也赋予了自然景观以生命和情感,使得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九华山的雄伟与美丽。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巧妙的比喻,成功地将九华山的自然美景与诗人的情感融为一体,既展现了山川的壮丽,又抒发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与赞美之情。
池上泠泠过雨声,绿荷风走万珠明。
天公未欲从群望,作了晚凉俄便晴。
秦卢不世出,俗子相矜誇。
治疾不知源,横死纷如麻。
番阳奇男子,衣冠本儒家。
学本得心诀,照底穷根厓。
泠然鉴五藏,曾靡毫釐差。
公卿扫榻迎,黄金载盈车。
语言无羽翰,飞入万齿牙。
相逢京洛下,使我惊且嗟。
七年慈母病,庸工口咿哑。
恨不早见君,以乞壶中砂。
通宵耳高论,饮恨知何涯。
瞥然别我去,征途指烟霞。
孤云不可留,泪线风中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