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设盂兰好道场,慈和宫里闹跄跄。
阇黎化食浑閒事,大众皈依拜鬼王。
广设盂兰好道场,慈和宫里闹跄跄。
阇黎化食浑閒事,大众皈依拜鬼王。
这首诗描绘了清代宫廷中庆祝节日的热闹场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当时社会生活的一角。"广设盂兰好道场",开篇即点明了活动的性质与规模,"广设"二字透露出筹备之周到,"盂兰"则是佛教中的重要仪式,旨在超度亡灵,此处借以形容庆典的庄严与宗教色彩。"慈和宫里闹跄跄",以"闹跄跄"三字生动地刻画了宫中节日的喧嚣与欢乐气氛,"慈和宫"则暗示了地点的尊贵与皇家的参与。
接下来的两句"阇黎化食浑閒事,大众皈依拜鬼王",转向对庆典中宗教活动的描述。"阇黎"是梵语,指僧侣或和尚,这里特指主持仪式的僧人;"化食"则是佛教中僧侣化缘、接受施舍之意,此处可能暗喻僧侣在庆典中为信众提供精神慰藉与指导。"浑閒事"三字,既是对化食行为的轻描淡写,也体现了僧侣在世俗活动中的角色与地位。最后的"大众皈依拜鬼王",将目光聚焦于信众的行为,"皈依"表达了信徒对佛法的信仰与归附,"拜鬼王"则可能是一种比喻,意指人们在节日中对神灵的膜拜与祈求,体现了传统节日中宗教与民俗的融合。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巧妙的比喻,不仅展现了清代宫廷节日的盛况,还深入探讨了其中蕴含的宗教意义和社会文化价值,是一幅鲜活的历史画卷。
春月三改兔,花枝成绿阴。
年光东流水,浩叹伤羁心。
酌桂烟屿晚,鴂鸣江草深。
良图一超忽,万恨空相寻。
上国刈翘楚,才微甘陆沈。
无灯假贫女,有泪沾牛衾。
衡岳三麒麟,各振黄钟音。
卿云被文彩,芳价摇词林。
夫子芸阁英,养鳞湘水浔。
晴沙踏兰菊,隐几当青岑。
明月洞庭上,悠扬挂离襟。
停觞一摇笔,聊寄生刍吟。
出门便为客,惘然悲徒御。
四海维一身,茫茫欲何去?
经山复历水,百恨将千虑。
剑阁望梁州,是君断肠处。
孤云伤客心,落日感君深。
梦里蒹葭渚,天边橘柚林。
蜀江流不测,蜀路险难寻。
木有相思号,猿多愁苦音。
莫向愚山隐,愚山地非近。
故乡可归来,眼见芳菲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