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眴火浣乃何布,千载色纹丽如故。
火之不灰水不湿,惊怪人间几愚妇。
君不见梁冀帨巾那足珍,赤山石绒竟何补。
屈眴火浣乃何布,千载色纹丽如故。
火之不灰水不湿,惊怪人间几愚妇。
君不见梁冀帨巾那足珍,赤山石绒竟何补。
这首诗名为《屈眴布》,由明代诗人张诩所作。诗中以“屈眴布”为题,通过对比和讽刺的手法,探讨了事物的价值与实用性的关系。
首句“屈眴火浣乃何布”,以“屈眴布”开篇,引出主题。接着,“千载色纹丽如故”描述了这种布料历经千年,色彩依然鲜艳如初,强调其独特的美丽与持久性。然而,“火之不灰水不湿”则进一步揭示了它的非凡特性——即使在火与水的考验下,它仍能保持完好无损,展现出超乎寻常的耐久力。这样的特性在常人看来,或许会感到惊奇和不可思议,但同时也反映出对这种布料价值的一种误解或忽视,即人们往往过于关注事物的表面现象,而忽略了其内在的实际价值。
接下来,“惊怪人间几愚妇”一句,通过比喻和讽刺,指出了一些人对于事物价值判断的肤浅和错误。他们可能因为某种表面的特质而被迷惑,忽略了真正有价值的东西。这里“愚妇”并非特指女性,而是泛指那些对事物价值判断存在偏见或无知的人群。
后两句“君不见梁冀帨巾那足珍,赤山石绒竟何补”则通过类比,进一步深化了主题。梁冀是东汉时期的权臣,他的帨巾(古代官员佩戴的装饰品)虽然珍贵,但并不足以体现其真正的价值。同样地,赤山石绒(一种材料)虽有其独特之处,但若非用于恰当之处,也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两句话旨在提醒读者,价值的判断不应仅停留在表面,而应深入理解事物的本质及其实际用途。
综上所述,《屈眴布》一诗通过对“屈眴布”这一特殊布料的赞美与讽刺,以及与梁冀帨巾和赤山石绒的类比,表达了对事物价值判断的深刻思考。诗中强调了深入理解事物本质的重要性,以及避免因表面现象而忽视真正价值的智慧。
柳动御沟清,威迟堤上行。
城隅日未过,山色雨初晴。
莺避传呼起,花临府署明。
簿书盈几案,要自有高情。
把取菱花百鍊镜,换他竹叶十旬杯。
嚬眉厌老终难去,蘸甲须欢便到来。
妍丑太分迷忌讳,松乔俱傲绝嫌猜。
校量功力相千万,好去从空白玉台。
爱名之世忘名客,多事之时无事身。
古老相传见来久,岁年虽变貌常新。
飞章上达三清路,受箓平交五岳神。
笑听鼕鼕朝暮鼓,只能催得市朝人。
妾家巫山隔汉川,君度南庭向胡苑。
高楼迢遰想金天,河汉昭回更怆然。
夜如何其夜未央,闲花照月愁洞房。
自矜夫婿胜王昌,三十曾作侍中郎。
一从流落戍渔阳,怀哉万恨结中肠。
南山幂幂兔丝花,北陵青青女萝树。
由来花叶同一根,今日枝条分两处。
三星差池光照灼,北斗西指秋云薄。
茎枯花谢枝憔悴,香销色尽花零落。
美人长叹艳容萎,含情收取摧折枝。
调丝独弹声未移,感君行坐星岁迟。
闺中宛转今若斯,谁能为报征人知。
华原磬,华原磬,古人不听今人听。
泗滨石,泗滨石,今人不击古人击。
今人古人何不同?用之舍之由乐工。
乐工虽在耳如壁,不分清浊即为聋。
梨园弟子调律吕,知有新声不如古。
古称浮磬出泗滨,立辨致死声感人。
宫悬一听华原石,君心遂忘封疆臣。
果然胡寇从燕起,武臣少肯封疆死。
始知乐与时政通,岂听铿锵而已矣。
磬襄入海去不归,长安市儿为乐师。
华原磬与泗滨石,清浊两声谁得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