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偈十六首·其十三》
《偈十六首·其十三》全文
宋 / 释士圭   形式: 偈颂  押[删]韵

老禅不打鼓山鼓,送老来看雁范山。

杰阁重楼都不见,溪边茅屋两三间。

(0)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老和尚在山中静修的生活场景,通过简练的语言勾勒出一种超脱世俗、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禅宗境界。

首句“老禅不打鼓山鼓”,以“老禅”指代那位深居简出的老和尚,暗示其修行已达到一定境界,无需借助外在的仪式或声音来表达内心的宁静和专注。“不打鼓山鼓”则暗含了对传统仪式的超越,强调了内心的修为胜过外在的形式。

次句“送老来看雁范山”,“送老”一词既表达了老和尚年事已高,也暗示其在山中度过余生的愿望。“看雁范山”则借用了雁群南飞的景象,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轮回,同时也寓意着老和尚在山中观察自然,体悟生命的意义。

第三句“杰阁重楼都不见”,通过对比,强调了老和尚所处环境的简朴与宁静,与世俗世界的繁华形成鲜明对照,突出了其修行之地的清幽与超然。

最后一句“溪边茅屋两三间”,以具体的景物描绘,进一步展现了老和尚居住环境的朴素与和谐。溪水潺潺,茅屋几间,构成了一幅宁静祥和的画面,让人感受到远离尘嚣的宁静之美。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老和尚生活场景的细腻描绘,展现了禅宗修行者追求内心平静、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态度,以及对世俗繁华的超越。

作者介绍

释士圭
朝代:宋

释士圭(一○八三~一一四六),号竹庵,俗姓史,成都(今属四川)人。十三岁求为僧,初依成都大慈寺宗雅,后南游谒诸尊宿,师龙门佛眼清远。徽宗政和末,出世和州天宁寺。高宗绍兴间奉诏开山雁荡能仁。十五年(一一四五),住温州龙翔寺。十六年卒,年六十四。为南岳下十五世,龙门佛眼清远禅师法嗣。《嘉泰普灯录》卷一六、《五灯会元》卷二○有传。 释士圭诗,据《续古尊宿语要》、《嘉泰普灯录》等书所录,编为一卷。
猜你喜欢

题迂翁安处斋图

睡起山斋渴思长,呼童煎茗涤枯肠。

软尘落碾龙团绿,活水翻铛蟹眼黄。

耳底雷鸣轻著韵,鼻风过处细闻香。

一瓯洗得双瞳豁,饱玩苕溪云水乡。

(0)

碧梧翠竹堂

爱尔小轩梧竹好,雨晴添得草堂幽。

挂帘凉月作秋色,绕屋清阴如水流。

莫剪高枝留宿凤,好依劲节听鸣璆。

醉来几度凭栏立,但觉萧萧爽气浮。

(0)

送崔弘道尹沅江

几日沅江去,今朝别远人。

吏曹多任法,令尹亦勤民。

峡树烟中远,湘波雨后新。

野人怀善政,露冕看行春。

(0)

送吴子敬赴钓台书院山长

我航浙西三四五,每过双台泪如雨。

三公不作归钓矶,时人血面争丝缕。

危石栖云禽野语,苍林古瓦瞻祠宇。

同舟名利急须臾,我往拜之刚不与。

箨兮箨兮风吹汝,天星易摇足勿举。

千载羊裘有敝时,人言黄犬皮当补。

诸公奕奕谁宾主,名教有功联斝俎。

惜不相逢建武功,短蓑独速渔樵侣。

喜君沈敏资好古,初分讲席良得所。

履声绝少况马嘶,早笋晚菘聊复煮。

伐木丁丁听腰斧,水色山光更媚妩。

当年饵下有残鳞,珍珠化作骊龙吐。

百里时归彩衣舞,犹载行书压鸣橹。

一勤赠子莫多言,买菜有讥君记取。

(0)

西湖杂咏

马塍鸡唱曙初回,几处严关次第开。

多少卖花人已到,剩将春色入城来。

(0)

雪山

当时悉达悟空晴,发轸初来燕子城。

北至大河三月数,西临积雪半年程。

不能隐地回风坐,却使弥天遂日行。

行到水穷山尽处,斜阳依旧向西倾。

(0)
诗词分类
元宵节 母亲 战争 劳动 励志 清明节 老师 冬天 边塞 孤独 讽刺 豪放 咏物 写花 闲适
诗人
黄福 陈文龙 王清惠 聂胜琼 木青 梅之焕 张昪 蔡薿 黎培敬 吴迈远 刘铉 毕士安 季芝昌 陈康伯 裴休 秦湛 凌濛初 薛综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