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过拖山带,平铺石磴纹。
谁知廊上客,却是云中君。
雨过拖山带,平铺石磴纹。
谁知廊上客,却是云中君。
这首诗描绘了雨后山间景象的静谧与神秘,以及廊道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存。通过细腻的笔触,诗人将自然界的变换与人文景观巧妙融合,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意境。
首句“雨过拖山带,平铺石磴纹”,以“拖”字生动地描绘了雨水在山间流淌的情景,仿佛山峦被细雨轻轻覆盖,石阶上的纹理在雨水的滋润下显得格外清晰,展现出雨后山林的清新与宁静。
次句“平铺石磴纹”,进一步强调了雨水对石阶的影响,使原本可能杂乱无章的石阶纹理变得平滑而有序,形成了一种自然与人工相得益彰的画面。
接着,“谁知廊上客,却是云中君。”这两句则转向对廊道中行人的描写,暗示了访客的身份与众不同,或许他们拥有超越常人的视野或心境,能够从寻常景象中发现不平凡之处,如同云中的君主一般,隐匿于世却又引领着某种精神的高度。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雨后山景和廊道的描绘,不仅展现了自然界的美丽与和谐,也蕴含了对超然境界的向往与追求,体现了明代文人对于自然与人文关系的独特理解与审美情趣。
东望花楼曾不同,西来双燕信休通。
仙人掌冷三霄露,玉女窗虚五夜风。
翠袖自随回雪转,烛房寻类外庭空。
殷勤莫使清香透,牢合金鱼锁桂丛。
迢递青门有几关,柳梢楼角见南山。
明珠可贯须为佩,白璧堪裁且作环。
子夜休歌团扇掩,新正未破剪刀闲。
猿啼鹤怨终年事,未抵熏炉一夕间。
小亭闲眠微醉消,山榴海柏枝相交。
水文簟上琥珀枕,傍有堕钗双翠翘。
清月依微香露轻,曲房小院多逢迎。
春丛定见饶栖鸟,饮罢莫持红烛行。
七国三边未到忧,十三身袭富平候。
不收金弹抛林外,却惜银床在井头。
彩树转灯珠错落,绣檀回枕玉雕锼。
当关不报侵晨客,新得佳人字莫愁。
蓬岛烟霞阆苑钟,三官笺奏附金龙。
茅君奕世仙曹贵,许掾全家道气浓。
绛简尚参黄纸案,丹炉犹用紫泥封。
不知他日华阳洞,许上经楼第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