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天即有日,在人生禀先。
未形开辟后,已具混沌前。
天运如磨转,日行犹蚁旋。
夜夜向西没,朝朝出东边。
今日复明日,不知几流年。
大率百年期,三万又六千。
其间阴晴外,一半夜相牵。
天地自悠久,人生皆苟延。
七十犹古稀,况可满百焉。
但见世人死,不见日离天。
圣贤何异人,虚名身后传。
生前一滴酒,安能及黄泉。
往者既如此,我何苦忧煎。
有天即有日,在人生禀先。
未形开辟后,已具混沌前。
天运如磨转,日行犹蚁旋。
夜夜向西没,朝朝出东边。
今日复明日,不知几流年。
大率百年期,三万又六千。
其间阴晴外,一半夜相牵。
天地自悠久,人生皆苟延。
七十犹古稀,况可满百焉。
但见世人死,不见日离天。
圣贤何异人,虚名身后传。
生前一滴酒,安能及黄泉。
往者既如此,我何苦忧煎。
这首诗以日与天的关系为切入点,探讨了生命与时间的永恒与短暂,以及人生的意义。诗人通过描述日与天的循环往复,象征着生命的无尽流转和宇宙的永恒存在。日的每日升起与落下,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有限性。诗中提到“大率百年期”,表达了对人类寿命的普遍认知,同时也暗示了生命的脆弱和短暂。
接着,诗人将人生的视角扩展到更广阔的宇宙背景之下,指出“天地自悠久,人生皆苟延”。这句诗强调了人类生命在宇宙长河中的渺小和短暂,以及生命的苟且度日。通过对比“七十犹古稀”与“况可满百焉”,诗人进一步强调了生命的有限性和不可预测性。
在探讨生命的意义时,诗人提出了“圣贤何异人,虚名身后传”的观点,暗示了即使圣贤人物,其生命同样受到时间的限制,而他们的名声也只是在死后才得以流传。这种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洞察,引出了对生前行为价值的反思:“生前一滴酒,安能及黄泉。”诗人在此表达了对当下生活的珍惜和对死后世界的无常的感慨。
最后,诗人以“往者既如此,我何苦忧煎”结束,似乎是在劝慰自己和读者,面对生命的无常和有限,应以一种豁达的态度面对生活,不必过分忧虑和困扰。整首诗通过对时间和生命的深刻思考,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独到见解。
绣帘深,刘郎一笑,风流胜前度。戟香门户。
还别有祥云,檐外飞舞。洞底烛下应低语。
晨妆须带曙。待献了、堂前罗袜,双双交祝付。
从前茜桃与杨枝,如今便、合逊梅花为主。行乐处。
西溪上、柳汀花屿。封侯事、看人漫苦。
谁能向、黄河风雪路。
且对取、锦屏金幕,双蛾新样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