胥台高见三百里,只今培塿惟存耳。
吴人言吴不忍废,就山为亭亭亦圮。
春来景物纷融和,频闻渔唱及樵歌。
越来溪畔溶溶月,阅尽荆凡影不磨。
胥台高见三百里,只今培塿惟存耳。
吴人言吴不忍废,就山为亭亭亦圮。
春来景物纷融和,频闻渔唱及樵歌。
越来溪畔溶溶月,阅尽荆凡影不磨。
这首诗描绘了吴山十六景之一的苏台春景,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历史遗迹与自然风光的交融之美。
首句“胥台高见三百里”,开篇即以夸张的手法,描绘了昔日吴台的雄伟壮观,可见其在古代的辉煌地位。然而,“只今培塿惟存耳”一句,转折突兀,揭示了今日所见的只是微小的土丘,昔日的壮丽已成过往云烟,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感慨。
接着,“吴人言吴不忍废,就山为亭亭亦圮”两句,通过吴地人民对故物的不舍之情,进一步强调了历史遗迹的价值与意义。即使亭台楼阁因年久失修而倒塌,但它们承载的历史记忆与情感却永存人心。
“春来景物纷融和,频闻渔唱及樵歌”描绘了春天到来时,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象。渔夫的歌声与樵夫的号子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生动的乡村生活画卷,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画面。
最后,“越来溪畔溶溶月,阅尽荆凡影不磨”以月光下的溪流为背景,将时间的流逝与历史的沉淀巧妙结合。月亮见证了无数的兴衰更迭,却依然明亮如初,象征着历史的永恒与不变。
整首诗通过对吴山苏台春景的描绘,不仅展现了自然景观的美丽,更蕴含了对历史变迁的深沉思考,以及对自然与人文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