兹为何人宅,桂柏犹苍苍。
楼阁已倾卸,下有室与堂。
窗户半拆卸,髹漆留馀光。
釜去存破灶,画剥攲颓墙。
想见全盛时,日夜崇豆觞。
书塾在其左,子弟声琅琅。
问今安所往,岂不有死丧。
死丧则不然,避兵移他乡。
他乡亦不远,深阻踰涧冈。
自古有避地,兵来尚可避。
惟有避役难,追逮穷所至。
昔住大宅人,今为忍冻民。
兹为何人宅,桂柏犹苍苍。
楼阁已倾卸,下有室与堂。
窗户半拆卸,髹漆留馀光。
釜去存破灶,画剥攲颓墙。
想见全盛时,日夜崇豆觞。
书塾在其左,子弟声琅琅。
问今安所往,岂不有死丧。
死丧则不然,避兵移他乡。
他乡亦不远,深阻踰涧冈。
自古有避地,兵来尚可避。
惟有避役难,追逮穷所至。
昔住大宅人,今为忍冻民。
这首诗描绘了一座荒废的宅邸,通过对比过去与现在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于沧桑变迁和社会动荡的感慨。开篇“兹为何人宅,桂柏犹苍苍”即设定了氛围,一个曾经属于某人的豪宅,如今只剩下桂树和柏树依然郁郁葱葱,显得十分凄凉。
接着,“楼阁已倾卸,下有室与堂”描绘出这座宅邸的破败情状。建筑物已经开始倾塌,但仍可见到一部分完整的房间和厅堂。这不仅是对物理空间的描述,也象征着一个时代的衰落。
“窗户半拆卸,髹漆留馀光”进一步强调了荒废的景象。窗户破损,油漆剥落,但还能看到昔日辉煌的余晖。这是对过往繁华生活的隐喻。
“釜去存破灶,画剥攲颓墙”则通过对器物和壁画的描写,凸显出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消亡。古老的锅炉已经不再使用,只剩下残破的部分;壁画也已剥落,墙体开始崩解。
诗人随后表达了对过去全盛时期的怀念,“想见全盛时,日夜崇豆觞”以及“书塾在其左,子弟声琅琅”,通过记忆中的豪宅和书房里的读书声,勾勒出一个繁荣与学术氛围并存的画面。
然而,随着历史的变迁,这样的景象已不复存在。诗人问道“问今安所往,岂不有死丧”,但立即给出了否定的回答,“死丧则不然,避兵移他乡”。这座宅邸的主人并非死去,而是因为战乱而逃到了别处。
最后几句“他乡亦不远,深阻踰涧冈。自古有避地,兵来尚可避。惟有避役难,追逮穷所至。昔住大宅人,今为忍冻民”表达了逃离战乱的人们虽然找到了避难之地,但生活变得艰辛,尤其是躲避徭役的困难,以及被迫远离舒适生活,沦落为普通百姓,甚至要忍受寒冷的境遇。
总体而言,这首诗不仅描绘了一处废宅的凄凉景象,更通过这种描写反映了历史变迁中人们命运的剧烈变化,以及社会动荡对个人生活的巨大影响。
力挽端平疏,追还元祐风。
祇今名未正,自古直难容。
去国身如叶,忧时鬓易蓬。
转输烦计使,镇抚仗元戎。
化寓文章内,人游礼乐中。
五年怀赤子,一念契苍穹。
宠仅优奎阁,言犹简帝聪。
顿忘前席召,虚抱死疆衷。
预决同师鲁,先知即了翁。
至诚存素履,定力见临终。
族党哲人逝,朝家善类空。
我为天下哭,非但哭吾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