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店星河在,行人道路长。
孤灯怜宿处,斜月厌新装。
草色多寒露,虫声似故乡。
清秋无限恨,残菊过重阳。
野店星河在,行人道路长。
孤灯怜宿处,斜月厌新装。
草色多寒露,虫声似故乡。
清秋无限恨,残菊过重阳。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深秋 早晨的旅途景象,诗人通过对自然环境的细腻描写,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无限哀愁。
"野店星河在,行人道路长。" 这两句设定了场景,一个孤独的旅者在清晨的星光下踏上漫长的道路,背景中有远处的野店和星河,这不仅是空间上的描绘,也映射出诗人的心境——旅行中的孤独与无尽的前路。
"孤灯怜宿处,斜月厌新装。" 这两句则切入到人物情感的刻画。诗人对那孤零零的灯光感到不舍,似乎在夜晚的寂静中,那灯光给了他一丝温暖和安慰;而“斜月厌新装”则透露出一种对变化的不适应,或许是内心对于新环境、新生活的抗拒。
"草色多寒露,虫声似故乡。" 这两句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那草上的寒露在清晨显得更加凄凉,而远处传来的虫鸣声,却让人联想到了熟悉和温暖的故乡,这种对比更深化了诗人的愁绪。
"清秋无限恨,残菊过重阳。" 最后两句则直接抒发了诗人的哀愁。在这个清新的秋季,诗人心中充满了无法言说的怅惘。而那残存的菊花,在经过重重的阳光照射下,更是增添了一份凄美。这里的“无限恨”和“过重阳”,都在强调诗人的情感之沉重。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环境的细腻描写,表达了诗人旅途中的孤独、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内心深处的哀愁。这种将个人情感与大自然景象相结合的表现手法,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情感寄托。
华岳上逼层霄,可窥星斗之真迹。
黄河来自西极,长送昆崙之正脉。
绮霞彩虹灿一色,枫林岂让柿叶赤。
光映石岩好登陟,眼中胜景谁尽得。
薄暮翠岚藏秀月又黑,姑射仙子夜游信能识。
天与元精豁胸臆,后园独种蟠桃核。
仙果熟时未敢食,欲献圣皇咀味跻寿域。
汾水朝宗流不息,上方龙剑到手除荆棘。
更刬长安路平通,万国直臣共佐唐虞德。
渔樵各生计,官吏不虚职,澶州正对燕京北。
欲命良工写此图,高挂不出乎半间之壁。
主人坐赏最珍惜,神游中宵乘彼苍凉片月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