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年隐君子,共修地下文。
王官竟不返,幸树十里春。
哀哉抱长思,恸哭苍山根。
肠回日万周,系此三尺坟。
伤心閟黄壤,矫首望白云。
云去无处所,泪湿冢前麟。
昔年隐君子,共修地下文。
王官竟不返,幸树十里春。
哀哉抱长思,恸哭苍山根。
肠回日万周,系此三尺坟。
伤心閟黄壤,矫首望白云。
云去无处所,泪湿冢前麟。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士的孤独与哀思,以及对自然之美的向往。诗人通过“昔年隐君子”这一开篇,引出了对已逝隐士的怀念之情。接着,“共修地下文”一句,暗示了这位隐士不仅在世时留下了文学的遗产,更在精神上与他人建立了深厚的联系。
“王官竟不返”,表达了对隐士未能重返世俗官场的遗憾,同时也暗含了对隐逸生活的推崇。接下来,“幸树十里春”一句,以“幸”字强调了隐士得以在自然中找到慰藉,享受春日的美好,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状态。
“哀哉抱长思,恸哭苍山根”描绘了隐士逝世后,人们对其深深的哀悼之情,以及对自然之美的永恒怀念。“肠回日万周,系此三尺坟”则通过夸张的手法,表现了人们对逝者的思念之深,即使在坟墓旁也难以释怀。
最后,“伤心閟黄壤,矫首望白云”表达了对逝者安息于黄土之下的感慨,以及对天空白云的向往,象征着灵魂的解脱与自由。而“云去无处所,泪湿冢前麟”则以云的飘渺和泪水的痕迹,进一步强化了对逝者不可追回的哀伤之情,以及对自然之美的永恒追求。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生动的意象运用,展现了对隐逸生活、自然之美以及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具有浓郁的哲理性和艺术感染力。
莫叹江城一掾卑,沧洲未是阻心期。
浙中山色千万状,门外潮声朝暮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