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各有性,逍摇即自安。
均鸠得巢易,躁蟹寄身难。
莫羡高头树,须防静处丸。
如今洛阳第,谁到子孙看。
万物各有性,逍摇即自安。
均鸠得巢易,躁蟹寄身难。
莫羡高头树,须防静处丸。
如今洛阳第,谁到子孙看。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王洋的作品,名为《寄题韩勉夫枝巢(其一)》。诗中通过对万物各有性格和生活状态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界中事物安于本分、适应环境的哲学思考。
"万物各有性,逍摇即自安。" 这两句开篇便揭示了诗人的核心观点,即万物都有其固有的品性,当它们遵循这种本性自由舒展时,便能达到一种内在的平和与满足。
"均鸠得巢易,躁蟹寄身难。" 接下来的两句通过对鸟类和昆虫生活状态的对比,进一步阐述了适应环境的重要性。均鸠(即乌鸦)能够容易地找到自己的栖息之所,而急躁的癞蝤(一种蟹类昆虫)却难以安身,这反映出顺应自然规律与违背其带来的不同后果。
"莫羡高头树,须防静处丸。" 这两句诗告诫人们不要总是羡慕那些显赫的、高大的存在,因为往往是在平静无为的地方隐藏着危险,这里暗含了对人世间争斗和背后潜藏的危机的警示。
最后,"如今洛阳第,谁到子孙看。" 这两句诗转向现实生活,提到了洛阳城中可能是某个人的住宅(洛阳第),而这个人可能已经不在了,留下的是空房和后代的观瞻。这既表达了对过往繁华一去不复返的感慨,也反映出诗人对于世事无常、流转变迁的深刻体悟。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观察,传递了一种顺应自然、知足常乐的人生哲学,同时也包含了对历史沧桑和生命易逝的沉思。
百行皆有营,一暇不易得。
非无出门时,往往为世役。
兹晨服食罢,曳杖信所适。
蔼蔼涉墟莽,悠悠越阡陌。
芳郊属春和,天宇迥昭晰。
川流扬晓晖,林表霁新色。
旷观既以怡,内省寡所斁。
未羡高鸟翔,安用抟风翼。
息意慕华膴,何心厌衰白。
修名匪岁年,寿考岂金石。
至理有恒期,浮生徒自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