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凉砧满城,林下石床平。
发岂无端白,诗须出世清。
邻僧同树影,砌月浸蛩声。
独自更深坐,无人知此情。
微凉砧满城,林下石床平。
发岂无端白,诗须出世清。
邻僧同树影,砌月浸蛩声。
独自更深坐,无人知此情。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宁静的早秋夜晚场景,诗人独自坐在林下石床上,感受着微凉的空气和砧声。"发岂无端白,诗须出世清"表达了诗人追求诗歌纯净超脱俗世的情怀。"邻僧同树影,砌月浸蛩声"则描绘了一幅自然与佛教禅意融合的画面,夜晚的寂静中,只有蛩鸣声和月光伴随,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氛围。最后两句"独自更深坐,无人知此情"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淡泊,他享受着这种无人理解的情感状态,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和禅意的渗透,展现了一种超脱尘世、追求精神洁净的诗歌境界。
过了蚕眠,又看桐乳,小园春意初寂。
浴佛西庵,放生东寺,信步东西閒适。
竹林煨笋,新火就、石间敲击。
倩妇移瓜,催儿理钓,课童收麦。佛桑载来远驿。
记饥驱、蛮江行役。今日绕阑红处,閒身岸帻。
便约邻翁快饮,向老瓦、盆中泻香液。
入馔银鲥,腻膏鲜滴。
婢秀春风,人娇暮雨,恰宜联咏箫楼。
看黄花九字,韵语千秋。
况值催诗雨过,蕉阴细、翠扑帘钩。
低窗下,新花片石,位置清幽。风流。
安笺浴砚,尽蝶思莺情,信意雕锼。
更徵书隶事,笑覆茶瓯。
学取鸣春二鸟,秾芳里、宛转相酬。
应差胜,赠香遗镜,两地绸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