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妇生五男,并有一双女。
儿大须娶妻,女大须嫁处。
户役差耕来,弃抛我夫妇。
妻即无裙韨,夫体无裈裤。
父母俱八十,儿年五十五。
当头忧妻儿,不勤养父母。
浑家少粮食,寻常空饿肚。
男女一处生,却似饿狼虎。
粗饭众厨餐,美味当房祛。
努眼看尊亲,只觅乳食处。
少年生平又,老头自受苦。
夫妇生五男,并有一双女。
儿大须娶妻,女大须嫁处。
户役差耕来,弃抛我夫妇。
妻即无裙韨,夫体无裈裤。
父母俱八十,儿年五十五。
当头忧妻儿,不勤养父母。
浑家少粮食,寻常空饿肚。
男女一处生,却似饿狼虎。
粗饭众厨餐,美味当房祛。
努眼看尊亲,只觅乳食处。
少年生平又,老头自受苦。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家庭中长子与幼子之间资源分配不均的困境,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家庭伦理问题。诗人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对比,展现了家庭内部成员间的矛盾与冲突。
首先,诗的开头提到“夫妇生五男,并有一双女”,说明这是一个大家庭,既有五个儿子,也有两个女儿。接着,“儿大须娶妻,女大须嫁处”表明随着孩子们的成长,他们需要成家立业,这自然会带来家庭资源的压力。
“户役差耕来,弃抛我夫妇”一句揭示了家庭劳动力分配的问题,大儿子们可能更倾向于外出工作或成家,导致父母成为被忽视的对象,失去了家庭中的重要劳动支持。
“妻即无裙韨,夫体无裈裤”暗示了家庭经济条件的拮据,女性没有必要的衣物,男性也没有合适的裤子,这不仅反映了物质生活的贫困,也可能是家庭资源分配不公的结果。
“父母俱八十,儿年五十五”强调了老年人在家庭中的年龄差距,以及年轻一代对老年父母的关注不足。“当头忧妻儿,不勤养父母”表达了年轻一代在照顾自己家庭成员时,忽视了对父母的照顾,这种行为体现了家庭伦理观念中的问题。
“浑家少粮食,寻常空饿肚”描述了家庭食物短缺的情况,进一步凸显了经济困难。“男女一处生,却似饿狼虎”用夸张的手法形容兄弟姐妹之间的竞争,似乎每个人都为了生存而争斗。
“粗饭众厨餐,美味当房祛”对比了家庭成员在食物分配上的差异,表明了资源分配的不平等。“努眼看尊亲,只觅乳食处”则揭示了家庭成员在对待长辈时的态度,似乎只关心自己的需求,忽略了对长辈的尊重和照顾。
最后,“少年生平又,老头自受苦”总结了整个家庭的现状,年轻一代在成长过程中可能并未得到足够的关注和支持,而老人则独自承受着生活的艰辛。
整体来看,这首诗深刻地揭示了中国古代社会家庭内部资源分配不均、忽视老人权益、兄弟姐妹间竞争激烈等问题,反映了当时社会伦理观念与家庭关系中的某些深层次矛盾。
浩荡湖光迥,虚涵河汉明。
万峰朝霭净,一苇客帆轻。
地跨三吴胜,江连七泽平。
鱼龙时隐见,舟楫互纵横。
日月浮金晕,风波激玉声。
方壶晴掩映,圆峤远峥嵘。
阳鸟寒依渚,残虹夕抱城。
感时思击楫,俯念愧登瀛。
塞北犹防□,江东未解兵。
艰危堪涕泪,回首忆神京。
行游策轻车,逍遥入仙家。
江流抱层城,三市溢繁华。
修风扇微和,东皋被丹霞。
好鸟鸣芳丛,流声一何喈。
嘉宾谐夙晤,张筵蔟奇葩。
杂沓促飞觞,妙曲间清笳。
胜会岂有常,且复乐无涯。
谑浪欢既醉,言归日云斜。
首夏忽炎热,悠悠落日长。
山林起蒸烟,四野散斜阳。
上有火云升,畏此如猖狂。
愿为朔漠鸟,奋翮随冰霜。
岂知神物奇,握手交可常。
披襟呼侍儿,薰风满衣裳。
居者憩林下,行者息路傍。
持此团团月,习习生微凉。
未待梧桐飘,残暑已相忘。
毋乃以使君,翩翩求炎方。
解愠阜民财,清风殊未央。
莫作班姬弃,当为谢傅扬。
还如鸿鹄翼,从子以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