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古辞四首.静室二首·其二》
《古辞四首.静室二首·其二》全文
元 / 宋濂   形式: 古风

静室似僧庐,绝与黄尘隔。

引雀喜留黍,惜苔懒穿屐。

有时倚幽轩,情境一何寂。

只有岩华飞,随风亦无迹。

明月出东山,照见西林明。

龙蛇布满地,欲步还自惊。

试问夜何其,鸟喧自知更。

谁探千载意,寂默乃其情。

(0)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座远离尘嚣的静室,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静室的宁静与脱俗。首句“静室似僧庐,绝与黄尘隔”便奠定了全诗的基调,将静室与僧庐相提并论,暗示了其清静脱俗的氛围,与外界的喧嚣形成鲜明对比。

接着,“引雀喜留黍,惜苔懒穿屐”两句,以雀留黍、苔惜屐的细节,生动地表现了静室环境的和谐与自然之美。雀儿因粮食而欢喜停留,苔藓因人迹罕至而得以保存,这些小生灵与自然界的元素共同营造了一种宁静而又生机勃勃的景象。

“有时倚幽轩,情境一何寂”则进一步深化了静室的寂静氛围,诗人偶尔倚靠在幽静的窗边,感受着这份难得的宁静,心境也随之变得空灵而深邃。

“只有岩华飞,随风亦无迹”一句,以岩华(可能指岩石上的花或苔藓)随风飘散,却无迹可寻,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现象的深刻感悟。

“明月出东山,照见西林明”描绘了月光洒满静室周围的情景,明月如同一位慈祥的守护者,照亮了四周的一切,赋予了夜晚以光明与希望。

“龙蛇布满地,欲步还自惊”这一句,以龙蛇遍布地面,但诗人却不敢轻易踏足,既体现了对自然界的敬畏之心,也暗示了静室中蕴含的神秘与不可言说的力量。

“试问夜何其,鸟喧自知更”则以鸟鸣声代替时间的流逝,鸟儿的啼叫提醒着诗人夜晚的更迭,同时也暗示了自然界的生命循环与时间的流逝。

最后,“谁探千载意,寂默乃其情”表达了诗人对于千年古意的探寻与理解,以及在静谧之中找到的心灵归宿。整首诗通过对静室及其周围环境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生命、时间以及内心世界的深刻思考与感悟。

作者介绍
宋濂

宋濂
朝代:元   号:潜溪   籍贯:浦江(今浙江浦江县)   生辰:1310—1381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别号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遁叟。汉族,浦江(今浙江浦江县)人,元末明初文学家,曾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学者称太史公。宋濂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他因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党案而被流放茂州,途中病死于夔州。他的代表作品有《送东阳马生序》、《朱元璋奉天讨元北伐檄文》等。 
猜你喜欢

水调歌头·万里汉家使

万里汉家使,双节照清秋。
旧京行遍,中夜呼禹济黄流。
寥落桑榆西北,无限太行紫翠,相伴过芦沟。
岁晚客多病,风露冷貂裘。
对重九,须烂醉,莫牢愁。
黄花为我,一笑不管鬓霜羞。
袖里天书咫尺,眼底关河百二,歌罢此生浮。
惟有平安信,随雁到南州。

(0)

水调歌头·万里汉都护

万里汉都护。
(下缺)

(0)

水调歌头·万里桥边客

万里桥边客。
(下缺)

(0)

水调歌头·万里吴船泊

万里吴船泊,归访菊篱秋。
(下缺)

(0)

蝶恋花·春涨一篙添水面

春涨一篙添水面。
芳草鹅儿,绿满微风岸。
画舫夷犹湾百转。
横塘塔近依前远。
江国多寒农事晚。
村北村南,谷雨才耕遍。
秀麦连冈桑叶贱。
看看尝面收新茧。

(0)

菩萨蛮·冰明玉润天然色

冰明玉润天然色。
凄凉拚作西风客。
不肯嫁东风。
殷勤霜露中。
绿窗梳洗晚。
笑把玻璃盏。
斜日上妆台。
酒红和困来。

(0)
诗词分类
清明节 老师 冬天 边塞 孤独 讽刺 豪放 咏物 写花 闲适 牡丹 节日 写人 挽诗 惆怅 写雨 题诗
诗人
李延兴 石孝友 多隆阿 王吉昌 周麟之 释崇岳 周馨桂 朱晞颜 杨旦 陈起 王义山 宁调元 牛焘 程珌 郭应祥 释智朋 释师观 黄之隽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