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月喜晴理之常,谁知竟有厌晴事。
望前犹虑雨为霖,但得云閒斯满意。
侵寻不雨才过旬,山田觉旱尘沙翳。
禾黍秀实纵无妨,荞菜待泽已憔悴。
更缱京国况如何,驿章颇报西成遂。
远慰付之疑信半,近愁切以朝夕对。
何处敢懈勤民心,祗期嘉霔及时赐。
秋月喜晴理之常,谁知竟有厌晴事。
望前犹虑雨为霖,但得云閒斯满意。
侵寻不雨才过旬,山田觉旱尘沙翳。
禾黍秀实纵无妨,荞菜待泽已憔悴。
更缱京国况如何,驿章颇报西成遂。
远慰付之疑信半,近愁切以朝夕对。
何处敢懈勤民心,祗期嘉霔及时赐。
此诗描绘了诗人对于天气变化的细腻感受与深刻思考。首句“秋月喜晴理之常”,点明了秋天月夜的宁静与晴朗,是自然规律中的寻常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和内心的平静。
接着,“谁知竟有厌晴事”一句转折,引出诗人对晴天的复杂情感,揭示了在特定情境下,晴天也可能带来烦恼或忧虑。这种情感的转变,反映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微妙与复杂性。
“望前犹虑雨为霖,但得云閒斯满意”两句,描述了人们对雨水的期待与满足感。在干旱时期,人们渴望雨水滋润大地,使得庄稼得以生长,这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界的依赖与感激之情。
“侵寻不雨才过旬,山田觉旱尘沙翳”则展示了长时间无雨带来的严重后果,山田因缺水而显得荒芜,尘沙弥漫,形象地描绘了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禾黍秀实纵无妨,荞菜待泽已憔悴”进一步说明了不同作物对水分的需求,强调了水资源分配的重要性。禾黍虽能适应较干旱的环境,但荞菜等作物却因缺水而枯萎,突出了水资源对农作物生长的关键作用。
“更缱京国况如何,驿章颇报西成遂”两句转而关注京城的情况,通过驿站传递的信息,表达了对西部地区丰收的欣慰,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对国家整体农业状况的关注。
“远慰付之疑信半,近愁切以朝夕对”则表达了诗人对远方消息的不确定性和对眼前问题的深切忧虑,体现了其作为统治者对民生疾苦的关怀。
最后,“何处敢懈勤民心,祗期嘉霔及时赐”表达了诗人决心不辞辛劳,致力于改善民众生活,期盼适时的降雨能够带来丰收,体现了其积极的治国理念和对人民福祉的深切关注。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展现了诗人对农业、民生以及国家治理的深刻思考,体现了其作为一位关心百姓疾苦的君主的高尚情怀。
羔羊不受秣,呦呦索晨牧。
稚子惧出门,动与虎狼触。
垂鞭不敢前,常向风雨哭。
我老轻其生,仗策入幽谷。
原平散漫食,径狭相追逐。
霜馀野草白,沙寒山水绿。
荒磴随渔樵,深林杂麋鹿。
读书坐磐石,摴蒱向皋陆。
为感蒙庄言,归涂不可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