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东川清丝寄鲁冀州,戏赠》
《东川清丝寄鲁冀州,戏赠》全文
宋 / 苏轼   形式: 古风  押[蒸]韵

鹅溪清丝清如冰,上有千岁交枝藤。

藤生谷底饱风雪,岁晚忽作龙蛇升。

嗟我虽为老侍从,骨寒只受布与缯。

床头锦衾未还客,坐觉芒刺在背膺。

岂如髯卿晚乃贵,福禄正似川方增。

醉中倒著紫绮裘,下有半臂出缥绫。

封题不敢妄裁剪,刀尺自有佳人能。

遥知千骑出清晓,积雪未放浮尘兴。

白须红带柳丝下,老弱空巷人相登。

但放奇纹出领袖,吾髯虽老无人憎。

(0)
注释
鹅溪:鹅溪,古代地名,此处指代清澈的溪流。
清丝:清澈的流水。
千岁交枝藤:形容古老而繁茂的藤蔓。
饱风雪:经历过严酷的风雪。
龙蛇升:比喻藤蔓在冬季突然生长茂盛。
老侍从:年老的侍从官。
布与缯:粗布和丝绸,指简朴衣物。
锦衾:华丽的被子。
芒刺在背膺:形容心中不安或压力大。
髯卿:对有胡须的人的尊称,此处可能指友人。
川方增:比喻福禄像江水一样不断增多。
紫绮裘:紫色丝绒长袍。
封题:包裹衣物的封套。
佳人:这里指擅长女工的女子。
积雪:厚厚的积雪。
老弱空巷:形容街道上只有老弱之人。
奇纹:奇特的花纹。
无人憎:没有人讨厌。
翻译
鹅溪的清流清澈如冰,河面生长着千年古藤交错。
藤本生长在山谷底部,历经风雪洗礼,年终时分仿佛龙蛇般腾跃而起。
我虽年迈,仍是侍从,身体寒冷只能穿布衣。
床头的锦绣被褥还未迎接客人,却让我感到如芒刺在背。
哪比得上你,晚年地位尊贵,福禄如同江水不断上涨。
醉酒时披着紫色丝绒大衣,衣下露出半截缥缈的丝质衣袖。
不敢随意裁剪,自有巧手女子能胜任精细之事。
想象着清晨千骑出行,积雪未消,尘埃未起。
白发红带随柳絮飘落,老弱之人聚在空巷,相互扶持。
只需让奇特的纹饰显现于衣领,尽管我须发斑白,无人厌恶。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自然景象和深邃的内心世界。"鹅溪清丝清如冰,上有千岁交枝藤",开篇即以清澈的溪水和盘旋的古藤作为背景,设置了一个静谧而神秘的氛围。接着,"嗟我虽为老侍从,骨寒只受布与缯"一句,则流露出诗人对自身处境的感慨,以及对于年龄增长、体力衰退的无奈。

"床头锦衾未还客,坐觉芒刺在背膺"这两句,通过对物质条件的描述,进一步揭示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寒冷。然而,在接下来的"岂如髯卿晚乃贵,福禄正似川方增"中,却表达了一种超然物外、乐观向上的情绪。

"醉中倒著紫绮裘,下有半臂出缥绫"一句,以诗人酒后的潇洒姿态,展示了他在精神世界中的解脱和自由。紧接着的"封题不敢妄裁剪,刀尺自有佳人能"则表明了诗人对自己的才华有信心,但同时也保持着谦逊。

最后几句"遥知千骑出清晓,积雪未放浮尘兴。白须红带柳丝下,老弱空巷人相登",通过描绘清晨的骑士和积雪下的宁静,以及诗人自身的衰老与孤独,再次强调了主题。而"但放奇纹出领袖,吾髯虽老无人憎"则是对自己精神状态的一种肯定,无论外界如何变化,内心的自在和超脱始终如一。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与个人情感的深刻描绘,展现了诗人独特的生活态度和艺术风格。

作者介绍
苏轼

苏轼
朝代:宋   字:子瞻   号:铁冠道人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猜你喜欢

题米玄晖五洲图卷

雨过郊原曙色分,乱山元气碧氤氲。

白云满案从舒卷,谁道不堪持赠君。

(0)

题商集贤画山水

山人苔径散青鞋,上有云烟叠翠崖。

何处弹琴消白日,隔溪修竹绕茅斋。

(0)

题信上人春兰秋蕙·其三

山深风露冷,何处有花开。

直入云林去,香沿石涧来。

(0)

题破窗风雨图

幽人高卧窗仍破,其奈萧萧风雨何。

寒袭书帷秋气重,润侵衣桁夕阳多。

挑灯看剑闻鸡舞,贳酒连床待客过。

不道有人青琐内,春风随梦入南柯。

(0)

送杨廉夫之天台

十载韬藏席上珍,烂然锦制一时新。

羽人笑指云为路,山鬼愁闻笔有神。

遥望到官多暇日,不妨领客试行春。

石桥瀑布逢佳句,取次飞笺莫厌频。

(0)

舟中夜作

身同南雁去,回首意茫然。

酒醒家千里,诗成月满船。

河浑非为雨,岸转欲移天。

夜静晶河汉,凉风自斗边。

(0)
诗词分类
思乡 夏天 爱情 元宵节 母亲 战争 劳动 励志 清明节 老师 冬天 边塞 孤独 讽刺 豪放
诗人
鲍楠 孙不二 宋子侯 乐婉 法照 高允 涂瑞 张齐贤 髡残 王镕 金人瑞 叶衡 狄仁杰 李旦 刘几 陈昌齐 惟俨 凌廷堪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