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幽过小涧,夕照未全阴。
倚杖娱閒睫,闻钟寄远心。
竹光浮古趣,松籁卷寒音。
城衲烹茶出,先供座佛歆。
探幽过小涧,夕照未全阴。
倚杖娱閒睫,闻钟寄远心。
竹光浮古趣,松籁卷寒音。
城衲烹茶出,先供座佛歆。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探访多宝寺时的所见所感,充满了禅意与自然之美。
首句“探幽过小涧”,诗人深入探索,穿过幽静的小溪,展现了其对自然之美的追求。接着“夕照未全阴”一句,描绘了夕阳尚未完全隐没的景象,营造了一种温暖而宁静的氛围。
“倚杖娱閒睫,闻钟寄远心”中,“倚杖”表现了诗人的悠闲姿态,“娱閒睫”则暗示了他沉浸在眼前的美景之中。“闻钟”与“寄远心”形成对比,一方面是对寺庙钟声的感知,另一方面则是内心深处对远方的向往和思考。
“竹光浮古趣,松籁卷寒音”两句,通过“竹光”与“松籁”的描绘,展现了自然界的生机与韵律,同时也赋予了画面以历史的厚重感和时间的流逝感。
最后,“城衲烹茶出,先供座佛歆”描绘了僧侣在城市中的生活场景,他们煮茶供奉佛像,体现了佛教文化与日常生活的融合,以及对精神世界的重视。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宗教和内心的深刻感悟,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长天雨歇,秋意萧森,遣兴清昼。
翠茗时烹,沈水自添金兽。
捲珠帘,步苔径,苧衣薄薄轻凉逗。
讶年华,竟匆匆近了,重阳时候。
看篱下、黄花开遍,几阵风生,暗香盈袖。
摘取归来,终日碧窗相守。
一抹残霞天已暮,画屏秋静黄昏后。
写风光,入诗囊,已成还又。
春晚苔深,怎幽径难寻,那日妆阁。
但破屋依然,闲了帘幕。
曾记栏杆同倚处,满阶尽是花飘泊。斜阳薄。
别恨迢迢,往事如昨。离索。扁舟晓角。
伤心千万里,何处栖托。料岑寂兰闺,孤灯泪落。
付与琴声情更切,最愁人月明风恶。烟波作。
梦被柳绵迷却。
社燕初归,嫩黄才吐,却早占春一半。
栏杆独凭,袅袅柔丝,最是共人肠断。
何事昼长梦回,轻染纤蛾,便成悽惋。
怕秋来万里,飘零无主,马蹄声远。
曾说与、芍药开前,青梅熟外,种种绿繁红倦。
丝风院落,潺雨黄昏,一叶蕉痕长捲。
多少幽情,付伊刚耐春寒,又凝春怨。
向清池影里,闲逗疏星几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