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寂荒坟一水滨,芦洲绝岛自相亲。
青娥已落淮边月,白骨甘为泉下尘。
原上荻花飘素发,道傍菰叶碎罗巾。
虽然寂寞千秋魄,犹是韩侯旧主人。
寂寂荒坟一水滨,芦洲绝岛自相亲。
青娥已落淮边月,白骨甘为泉下尘。
原上荻花飘素发,道傍菰叶碎罗巾。
虽然寂寞千秋魄,犹是韩侯旧主人。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荒凉孤寂的景象,通过对荒坟、水滨、芦洲和绝岛等自然环境的描述,表达了诗人对于历史沧桑和生命渺小的感慨。诗中的意象丰富,语言凝练,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首句“寂寂荒坟一水滨”设定了整个诗篇的氛围,寂寂的荒坟旁,一条静默的小溪流淌,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宁静。紧接着,“芦洲绝岛自相亲”则是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传达了一种孤独但又和谐共处的情感。
“青娥已落淮边月,白骨甘为泉下尘”一句,诗人借用了天上的明月和地下白骨来比喻历史的长河与生命的短暂。青娥指的是月亮,淮边月形象地表达了时间的流逝;而白骨则是对死亡的隐喻,甘为泉下尘更进一步强调了生者与死者的区别。
“原上荻花飘素发,道傍菰叶碎罗巾”两句,通过对草木变化的观察,表现出诗人对于自然界中生命循环的感悟。荻花在风中轻盈飞舞,象征着生者的短暂;而道路旁边散落的菰叶,则暗示了生命无常。
最后,“虽然寂寞千秋魄,犹是韩侯旧主人”一句,诗人通过对历史人物(韩侯)的提及,表达了一种超越时空的怀念与敬仰。尽管时间流逝,历史沧桑,但韩侯在这片土地上的印记依然存在,这种情感跨越了千秋。
总体而言,此诗通过对荒凉景象的描绘和对生命易逝的沉思,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情感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一首值得细细品味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