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为穗岭儒宗,神写江门风月好;
此日作桃源福主,灵安石壁地天长。
当年为穗岭儒宗,神写江门风月好;
此日作桃源福主,灵安石壁地天长。
这首诗以对仗工整的形式,描绘了对地方名胜的赞美与敬仰之情。首句“当年为穗岭儒宗,神写江门风月好”中,“穗岭”和“江门”是地点的代称,分别代表了诗中的两个地方,通过“儒宗”和“风月好”表达了对两地文化氛围与自然美景的高度评价。接着,“此日作桃源福主,灵安石壁地天长”则进一步将“桃源”这一理想化的美好之地与“石壁”相联系,通过“福主”和“地天长”展现了对这个地方神圣与永恒的向往与颂扬。
整体而言,这首诗运用了丰富的象征手法和对仗技巧,不仅描绘了地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特色,还寄托了诗人对于理想生活状态的追求与向往,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中对美好事物的赞美和对精神家园的渴望。
故园丧乱馀,归来复何有。
邻人虽喜在,忧悴成老叟。
为言寇来时,白刃穿田亩。
惊忙不知路,夜踏人尸走。
屋庐成飞烟,囊橐无暇取。
匹夫快恩雠,王法谁为守。
艰难历冬夏,迁徙遍林薮。
深虞逻寇知,儿啼扼其口。
树皮为衣裳,树根作粮糗。
还家生理尽,黑瘦面如狗。
语翁翁勿悲,祸福较长久。
东家红巾郎,长大好身手。
荒荒战场中,头白骨先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