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日看流萍,谁原造化情。
可怜无用物,偏解及时生。
泥滓根萌浅,风波性质轻。
晚来堆岸曲,犹得护蛙鸣。
尽日看流萍,谁原造化情。
可怜无用物,偏解及时生。
泥滓根萌浅,风波性质轻。
晚来堆岸曲,犹得护蛙鸣。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长在水中的藕草(萍)景象,通过对萍的观察和思考,抒发了诗人对于自然生命力的赞美之情,以及对万物更新换代哲理的感悟。
“尽日看流萍”表达了诗人对萍生长环境的细心观察,这种观察不仅是视觉上的,更蕴含着对生命过程的深刻理解。"谁原造化情"则是在探寻自然界中生命产生、成长的根本原因,似乎在追问造物主的初衷。
“可怜无用物,偏解及时生”一句中,“可怜”表达了诗人对那些看似没有大用却能适时生长的萍的同情和赞赏。这些生命体虽然在人类的价值观中被视为“无用”,但它们依然能够在恰当的时刻绽放,展现出自然界的神奇与生命力。
“泥滓根萌浅”形象地描绘了萍生长于水中的环境,它们的根系并不深邃,但却能适应这种生活方式。"风波性质轻"则透露出萍对周遭环境变化的顺应能力,尽管风浪可能会影响它们,但它们轻盈的生命力使得它们能够承受这些自然的考验。
“晚来堆岸曲”描述了萍在成长过程中逐渐积累,形成弯曲的岸边景观。"犹得护蛙鸣"则表明尽管萍本身微小,却能为其他生命体(如青蛙)提供庇护之地,让它们在这里安然地生活和发声。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萍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于自然界中生命力与适应性的深刻感悟,同时也折射出诗人对于生命哲理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