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天地气始为生,人得气之偏,仙得气之全。
仙不能协君民以行德,何异乎弃空山之木石?
淮南王,尔为天潢。栖白玉庭,黄金堂。
置酒一顾眄,四幕生流光。
不则出门驰骤之河山,左右提挈,飞雁相低昂。
奈何干圣人怒,咄尔淮南王,不识理者曷贵,其逃乎数。
得天地气始为生,人得气之偏,仙得气之全。
仙不能协君民以行德,何异乎弃空山之木石?
淮南王,尔为天潢。栖白玉庭,黄金堂。
置酒一顾眄,四幕生流光。
不则出门驰骤之河山,左右提挈,飞雁相低昂。
奈何干圣人怒,咄尔淮南王,不识理者曷贵,其逃乎数。
这首诗《拟汉相和歌辞(其八)淮南王篇》由清代诗人姚燮所作,通过对淮南王这一历史人物的描绘,展现了其非凡的气度与命运的起伏。
开篇“得天地气始为生,人得气之偏,仙得气之全”,以天地之气为起点,探讨了人的存在与仙人的境界,强调了气对于个体成长的重要性,同时也暗示了淮南王作为特殊人物,其气度与常人不同。
接着,“仙不能协君民以行德,何异乎弃空山之木石?”这一句通过对比仙人与普通人,指出即使身为仙人,若不能与君民共行道德,那么与被遗弃的山中树木又有何异?这反映了对道德责任的重视,以及对淮南王未能在政治上发挥正面影响的惋惜。
“淮南王,尔为天潢。栖白玉庭,黄金堂。”描述了淮南王的身份与生活环境,将其置于高贵而神秘的背景之下,体现了其作为皇族后裔的独特地位。
“置酒一顾眄,四幕生流光”描绘了淮南王宴饮时的场景,通过“流光”二字,不仅展现了宴会的奢华与欢乐,也暗示了其生活中的光彩与魅力。
“不则出门驰骤之河山,左右提挈,飞雁相低昂”进一步展示了淮南王的行动与气魄,无论是外出还是在宫廷内,都充满了动态与活力,如同飞雁般自由翱翔。
然而,“奈何干圣人怒,咄尔淮南王,不识理者曷贵,其逃乎数”则揭示了淮南王最终的命运转折,面对圣人的愤怒,他未能理解道理的价值,似乎预示着他的结局,表达了对历史人物命运无常的感慨。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与深邃的思考,不仅展现了淮南王这一历史人物的风采与命运,也蕴含了对道德、权力、命运等多重主题的深刻探讨,展现了诗人独特的艺术视角与思想深度。
颜帖闻临,陶诗细和,年华萧散轻送。
王腊谁知,家风依旧,七宝粥香盈瓮。
分甘未了,遗笑看、儿童争鬨。
住近南屏绀宇,声声木鱼呼动。
年时里居弱弄,灿袈红、几多僧众。
争爱戒传婿小,也谙禅诵。
凄断江城旧梦,待晚与、弥陀一龛共。
磬口花旁,钵盂净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