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穷经各一时,百年义塾尚留炊。
讲灯常照鹤窥坐,坛杏半红猿拣枝。
未奏边功明主惜,将成京秩故人悲。
挽君已老应先尽,安得埋铭更后垂。
兄弟穷经各一时,百年义塾尚留炊。
讲灯常照鹤窥坐,坛杏半红猿拣枝。
未奏边功明主惜,将成京秩故人悲。
挽君已老应先尽,安得埋铭更后垂。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叶适的作品,名为《郭伯山挽词》。从艺术风格和语言特点来看,这是一首怀念故人的挽诗。下面我将对其进行鉴赏。
首句“兄弟穷经各一时”,“兄弟”指代同门师兄弟,“穷经”意味着深入研究学问,表达了诗人对往日师兄弟共同研读经书的怀念之情。每个字都饱含深情,展现了古人读书求知的执着与坚持。
“百年义塾尚留炊”,这里的“百年义塾”指的是有悠久历史的学堂或讲经的地方,“尚留炊”则是说这些地方现在仍然保存着往日的气息。诗人通过这一句,传达了对过去岁月不可磨灭记忆的珍视。
接下来的“讲灯常照鹤窥坐,坛杏半红猿拣枝”,画面生动地描绘了一种静谧而神秘的场景。其中,“讲灯”指的是晚上学习时所用之灯光,“鹤窥坐”则是形容学者夜以继日,潜心研究经书的情形。“坛杏半红猿拣枝”则描绘了自然界的一幅画面,其中“坛杏”指的是寺庙中的杏树,“半红”表达了一种生机勃勃的景象,而“猿拣枝”则展现出一种和谐共处的生态平衡。
在“未奏边功明主惜, 将成京秩故人悲”的两句中,诗人表露了对往昔战友或同僚不能共同完成伟业所感到的遗憾与哀伤。其中,“未奏边功”暗示着没有机会在边疆立下汗马功劳,“明主惜”则是说这些英才的去世令人惋惜。“将成京秩故人悲”则表达了对那些已经逝去的人物所剩无几的遗憾之情。
最后两句“挽君已老应先尽,安得埋铭更后垂”,诗人呼吁应早日为那些尚在世的同僚或朋友行挽词礼,以示纪念与哀思。同时,“安得埋铭更后垂”则表达了对未来能够再次留下纪念文字的希望。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往事的回忆,传递出了一种深沉的怀旧情感和对过去美好时光的珍视。同时,它也反映出了诗人对于时代变迁、人事更替所引发的哀伤与无奈。在语言上,叶适巧妙地运用了象征和隐喻,使得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丰富,是一首充满哲理思考与个人情怀的挽词。
摊破红笺篆碧螺。酒醒腕弱墨慵磨。
暗吹兰气载香多。
倚玉笑餐云子饭,抛珠真胜雪儿歌。
吾生休自说蹉跎。
颂使君,不颂使君清。不颂使君能。
能者必苛察,清者持廉名。梁溪饥,食不能二釜。
走告慈父。父曰嗟予食,女乃发仓庾。
老者壮者幼者各以序。有不能食君心愁。
食或不给又以为忧。为糜粥饱女,无使绝其喉。
彼何人斯后堂罗酒肉。啖者嬉,剜者哭。
使君独是荒年谷。儿啼甘含饴,母心苦持荼。
九重来诏书。锡以绯鱼煌煌绶拖朱。
君之来,自玉堂。枳棘栖鸾凰。天子所重在循良。
不颂使君能,能者必苛察,不颂使君清。
清者持廉名。呜呼使君何其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