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不好纸笔,生男无美质。
莫怪陶渊明,但饮杯中物。
生儿愿愚鲁,东坡厌聪明。
聪明反误身,愚鲁多公卿。
知一不知二,听予山鸟声。
总不好纸笔,生男无美质。
莫怪陶渊明,但饮杯中物。
生儿愿愚鲁,东坡厌聪明。
聪明反误身,愚鲁多公卿。
知一不知二,听予山鸟声。
这首诗以独特的视角探讨了对子女教育和性格培养的看法。诗人王佐通过“禽言九首”这一系列作品,巧妙地运用鸟类的语言来表达他对人生、智慧与命运的深刻见解。在“禽言九首(其四)”中,诗人以“总不好纸笔,生男无美质”开篇,似乎在讽刺那些过分注重知识与技艺传授的家庭,认为这样的教育方式可能并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接着,“莫怪陶渊明,但饮杯中物”,诗人借用了陶渊明的典故,暗示陶渊明之所以选择饮酒自适,或许是因为他对于世俗的功利追求感到不满或无奈。这里,诗人或许是在暗喻,过于追求知识与技艺的完美,反而会失去生活的乐趣和内心的平静。
“生儿愿愚鲁,东坡厌聪明”,这两句直接表达了诗人对子女教育的观点。他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保持朴实、不聪明,因为在他看来,聪明往往伴随着更多的烦恼和错误,而朴实、愚鲁的孩子反而更容易获得成功和社会的认可。这与苏轼(东坡)对聪明人的批判相呼应,苏轼曾说过“聪明反被聪明误”。
“聪明反误身,愚鲁多公卿”,进一步强调了诗人观点的核心——真正的智慧并不在于表面的聪明,而在于内心的平和与正确的价值观。诗人认为,那些看似聪明的人往往因过度追求功名利禄而迷失自我,而那些看似愚鲁的人,却能坚守本心,最终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
最后,“知一不知二,听予山鸟声”,诗人以山鸟的鸣叫声结束,寓意着自然界的智慧和生活的真谛。他知道,真正的智慧并不在于掌握多少知识,而在于倾听内心的声音,顺应自然,过一种简单而真实的生活。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寓言的形式,深刻地探讨了教育、智慧与生活态度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保持内心的平和与真实。它提醒我们,真正的成功和幸福,并非完全取决于外在的成就和聪明,而是内心的满足和平静。
夜阑蛩自语,凄凉似我,低吟长啸。
被冷灯昏,欹枕梦回难晓。
堪羡狸奴稳睡,怪燕雀偏宜廊庙。风料峭。
寒衾坐拥,莞然微笑。
思量两度追游,胜曲浦黄芦,水边红蓼。
抱叶清蝉,饮露可能温饱。
轮相庄严不动,尚遥对深宫残照。情未了。
斜晖独怜秋草。
弄星星、一奁哀玉,未须雅管同调。
七音鳞次钢弦细,空处自含天巧。清了了。
看错落春葱,雪点飞鸿爪。夷歌曲肖。
动一颗樱桃,千丝琥珀,低按峡猿啸。何戡老。
曾拊开元一操。云和月中斜抱。
生儿近学鲜卑语,旧日龟兹人少。孤凤噪。
似细语娇狞,柳态蛮腰好。天风袅袅。
配画箧梨园,电灯如月,钟打壁间早。
一山蟠作狮身,就中笠子天光小。
洞当凹处,海涛常响,法云难扫。
断溜生苔,疏风替扇,客同秋到。
想有唐人住,其名曰伋,空巢结、金光草。
南渡那堪重道。认摩崖、荒烟落照。
当时名士,新亭泪落,旭阳天老。
树倒栖禽,钟清唤月,依然古庙。
听酒边人语,佛狸当死,匣中龙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