击磬何须入于海,括囊未免取诸坤。
寻盟今已白鸥社,待诏昔曾金马门。
鱼戏罕逢同队子,鸡窠会见二毛孙。
两翁未易分优劣,一乐山村一水村。
击磬何须入于海,括囊未免取诸坤。
寻盟今已白鸥社,待诏昔曾金马门。
鱼戏罕逢同队子,鸡窠会见二毛孙。
两翁未易分优劣,一乐山村一水村。
此诗为北宋文学家刘克庄所作《三和(其二)》。全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的感悟和哲理。
"击磬何须入于海,括囊未免取诸坤。" 这两句以比喻手法,说明即使是寻求宝贵之物,也不必非要走极端的方法。击磬,即敲击石块以得到火花;括囊,则是捕捉动物的工具。这两者都暗示着诗人对于平和生活态度的追求。
"寻盟今已白鸥社,待诏昔曾金马门。" 这两句通过对往事的回忆,表达了诗人对于荣华富贵的淡然态度。“白鸥社”、“金马门”都象征着高贵的地位,但诗人却用“寻盟”和“待诏”来表现一种等待与期待已经过去的情形。
"鱼戏罕逢同队子,鸡窠会见二毛孙。" 这两句则描绘了田园生活的平淡与温馨。“鱼戏”、“鸡窠”都是农家常见之景象,“同队子”和“二毛孙”则指代着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结,展现了一种宁静而又充满亲情的乡村生活。
"两翁未易分优劣,一乐山村一水村。" 最后两句是对全诗主题的总结。“两翁”可能指代着诗人自己,也可能是指代着田园生活中的长者;“未易分优劣”,则表明对于生活的评价并非简单的高低贵贱之分,而是一种平和的接受与享受。"一乐山村一水村"更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对自然环境中简单快乐的追求。
整首诗通过对比和对照的手法,展示了一种超脱物欲、回归自然的人生态度。
清切紫庭垂,葳蕤防露枝。
色无玄月变,声有惠风吹。
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
凤皇佳可食,一去一来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