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不见解空宴坐寂无侣,宝花忽尔窥岩户。
已将精进耸人天,是用色相旌其苦。
又不见毗耶居士坐高堂,四落天花趁挥麈。
若人犹有空可谈,真机何处遁天女。
丰岩寂寂梵王家,谁把幽岩名雨花。
我知此诚齐人耳,但识解空与毗耶。
谁知丰岩了无取,口角澜翻初不语。
吾宗未出天莫窥,岂复有花可为雨。
君不见解空宴坐寂无侣,宝花忽尔窥岩户。
已将精进耸人天,是用色相旌其苦。
又不见毗耶居士坐高堂,四落天花趁挥麈。
若人犹有空可谈,真机何处遁天女。
丰岩寂寂梵王家,谁把幽岩名雨花。
我知此诚齐人耳,但识解空与毗耶。
谁知丰岩了无取,口角澜翻初不语。
吾宗未出天莫窥,岂复有花可为雨。
这首诗名为《雨花轩》,出自北宋时期的诗人邓肃之手。诗中通过对比两位高僧解空和毗耶居士的修行境界,表达了作者对于佛法深入浅出的理解和赞美。
"君不见解空宴坐寂无侣,宝花忽尔窥岩户。" 这两句描绘出解空僧人在寂静之地打坐参禅,其境界高远,不为尘世所扰。"宝花"指的是佛教中的法华,象征着智慧和真理。
接下来的几句“已将精进耸人天,是用色相旌其苦。又不见毗耶居士坐高堂,四落天花趁挥麈。”则是对另一位僧人毗耶居士的修行进行描写。"毗耶"一词来源于梵文,意为“勇猛”,这里形容毗耶居士在佛法上的坚定与勇猛。"四落天花"可能指的是天降之花,象征着吉祥和净化。
随后,“若人犹有空可谈,真机何处遁天女。”表达了诗人对于那些还能理解佛法空性的人的赞赏,以及对他们在深山中寻找真正智慧的探询。
"丰岩寂寂梵王家,谁把幽岩名雨花。" 这两句则描绘了一片宁静的山林之景,其中“梵王”是佛教中的尊称,意指佛祖释迦牟尼。这一段落中,“丰岩”象征着修行者的隐居之所,而“幽岩名雨花”则可能指的是在寂静的深山中,对于佛法智慧的追求。
最后,“我知此诚齐人耳,但识解空与毗耶。谁知丰岩了无取,口角澜翻初不语。”表达了诗人对于自己所理解的佛法真理,以及对两位僧人的认同,同时也流露出了一种对于深山中修行者的孤独和超脱世俗的赞美。
"吾宗未出天莫窥,岂复有花可为雨。" 这最后一句则是诗人对于佛法智慧的珍视,以及对那些还未悟到真理的人所表现出的慈悲心态。在这里,“吾宗”指的是佛教,而“未出天莫窥”则表达了对佛法深邃难以窥测的敬畏。"岂复有花可为雨"一句,可能是在说即使是美好的事物,也不值得去追求,因为真正的智慧和解脱是无法用世间之物来比拟的。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两位高僧修行境界的描写,以及对于佛法深邃难测的赞叹,展现了作者对于佛教修行和哲学的深刻理解。同时,也透露出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心灵净化的精神追求。
方结实累累。
翠枝交映,蟠桃颗颗,仙味真香美。
遂命双成,持灵刀割来,耳服一粒,令我延年万岁。
堪笑东方,便启私心盗饵。
使宫中仙伴,递互相尤殢。
无奈双成,向王母高陈之。
遂指方,偷了蟠桃是你。
再启诸公,百岁还如电急。
高名显位瞬息尔。
泛水轻沤,霎那间、难久立。
画烛当风里。
安能久之。
速往茅峰割爱,休名避世。
等功成、须有上真相引指。
放死求生,施良药、功无比。
千万记。
此个奇方第一。
光阴奇。
扶桑宫里。
日月常昼,风物鲜明可爱。
无阴晦。
大帝频銮於瑶池。
朱阑外,乘凤飞。
教主开颜命醉。
宝乐齐吹。
尽是琼姿天妓。
每三杯,须用圣母亲来揖。
异果名花几千般,香盈袂。
意欲归。
却乘鸾车凤翼。
显焕明霞,万丈祥云高布,望仙官衣带,曳曳临香砌。
玉兽齐焚,满高穹、盘龙势。
大帝起。
玉女金童遍侍。
奉敕宣言,甚荷诸仙厚意。
复回奏,感恩顿首皆躬袂。
奏毕还宫,尚依然云霞密,奇更异。
非我君,何闻耳。
吾归矣。
仙宫久离。
洞户无人管之。
专俟吾归。
欲要开金燧。
千万频修己。
言讫无忘之。
哩囉哩。
此去无由再至。
事冗难言,尔辈须能自会。
汝之言,还便是如吾意。
大抵方寸平平,无忧耳。
虽改易之。
愁何畏。
睹娇红细捻。
是西子、当日留心千叶。
西都竞栽接。
赏园林台榭,何妨日涉。
轻罗慢褶。
费多少、阳和调燮。
向晓来、露浥芳苞,一点醉红潮颊。
双靥。
姚黄国艳,魏紫天香,倚风羞怯。
云鬓试插。
引动狂蜂浪蝶。
况东君开宴,赏心乐事,莫惜献酬频叠。
看相将,红药翻阶,尚馀侍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