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文车轨几时同,诸道惟闻羽檄通。
岂较北南聊暂寓,若论贤圣且时中。
门前杨柳方垂雨,溪上桃花尚舞风。
谁见东山谢安石,命宾携妓兴何穷。
书文车轨几时同,诸道惟闻羽檄通。
岂较北南聊暂寓,若论贤圣且时中。
门前杨柳方垂雨,溪上桃花尚舞风。
谁见东山谢安石,命宾携妓兴何穷。
这是一首充满深意和情感的诗歌,它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以及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
"书文车轨几时同,诸道惟闻羽檄通。岂较北南聊暂寓,若论贤圣且时中。"
这四句诗从日常生活中的交通工具“书文车”开始,通过对车轨的描写,引出诸多道路,只有马车的声音在耳边回响。这不仅是对物理空间的描述,也隐喻着人与人之间联系的紧密与否。诗人随后提到北方和南方的暂时居所,以及贤者圣人的中庸之道,表达了对于朋友及理想人物的思念与追求。
"门前杨柳方垂雨,溪上桃花尚舞风。"
接下来,诗人转向自然景象,描绘门前的杨柳在细雨中轻柔摇曳,而溪上的桃花仍旧随着微风起舞。这两句通过生动的意象,展现了春天的美丽与活力,同时也暗含了对远方朋友或往事的温馨怀念。
"谁见东山谢安石,命宾携妓兴何穷。"
最后,诗人提到历史上的谢安石和他的豪迈生活方式——带着宾客与歌妓,一起享受自然之美。这既是对过去豪放生活的怀念,也是在询问现代人谁能见证并参与这样的盛况,流露出一种对时代变迁和生活乐趣的无奈感慨。
整首诗通过景物描写和历史人物的引入,表达了诗人对于友情、理想以及美好时光的深切怀念,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对于现实与理想之间差距的沉思。
绿竹高百尺,乃在庭之垂。
劲节摩苍天,翠枝拂幽蹊。
借问何为尔,主人前致词。
昔年家仲子,斩竹架蔷薇。
上有霜雪凋,下有蝼蚁居。
自谓终萎绝,何期忽华滋。
二载发新篁,三载去故枝。
十载始森茂,仲子遽长辞。
竹枯有时菀,人逝不复归。
睹兹手植存,能不怀惨悽。
余亦闻此言,泠泠有馀思。
起视明月下,竹影正参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