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竹高百尺,乃在庭之垂。
劲节摩苍天,翠枝拂幽蹊。
借问何为尔,主人前致词。
昔年家仲子,斩竹架蔷薇。
上有霜雪凋,下有蝼蚁居。
自谓终萎绝,何期忽华滋。
二载发新篁,三载去故枝。
十载始森茂,仲子遽长辞。
竹枯有时菀,人逝不复归。
睹兹手植存,能不怀惨悽。
余亦闻此言,泠泠有馀思。
起视明月下,竹影正参差。
绿竹高百尺,乃在庭之垂。
劲节摩苍天,翠枝拂幽蹊。
借问何为尔,主人前致词。
昔年家仲子,斩竹架蔷薇。
上有霜雪凋,下有蝼蚁居。
自谓终萎绝,何期忽华滋。
二载发新篁,三载去故枝。
十载始森茂,仲子遽长辞。
竹枯有时菀,人逝不复归。
睹兹手植存,能不怀惨悽。
余亦闻此言,泠泠有馀思。
起视明月下,竹影正参差。
这首诗描绘了绿竹生长的过程与寓意,充满了深沉的情感与哲理。诗人以“绿竹”为载体,不仅展现了自然界的生机与变化,更寄托了对生命、时间以及人事变迁的感慨。
开篇“绿竹高百尺,乃在庭之垂”,以夸张的手法描绘了竹子的高大与生长环境的独特,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氛围。接着“劲节摩苍天,翠枝拂幽蹊”,进一步展示了竹子坚韧不拔的精神与生机勃勃的姿态,仿佛在向世人宣告其生命力的顽强。
“借问何为尔,主人前致词”,这一转折引出了对竹子命运的思考,通过主人的话语,揭示了竹子从被砍伐到重生的历程,蕴含着对生命意义的探索与反思。
“昔年家仲子,斩竹架蔷薇”,描述了竹子的过去,与蔷薇的对比,暗示了生命的脆弱与短暂。而“上有霜雪凋,下有蝼蚁居”则描绘了竹子所处的环境,既有严酷的挑战,也有微小的生命共存,体现了自然界生态的复杂性。
“自谓终萎绝,何期忽华滋”,竹子经历了从衰败到繁茂的变化,这不仅是自然规律的体现,也是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感悟。接下来的“二载发新篁,三载去故枝,十载始森茂”则详细描绘了竹子的成长过程,每一阶段都充满了希望与期待。
“仲子遽长辞”中,“仲子”可能象征着竹子的守护者或赋予其生命意义的人,其离世使得竹子的命运更加引人深思。竹子的枯萎与人的逝去形成对比,表达了对生命消逝的哀伤与怀念。
最后,“竹枯有时菀,人逝不复归”点明了生命的有限与不可逆转,而“睹兹手植存,能不怀惨悽”则表达了对眼前景象的感慨与内心的悲凉。诗人通过竹子的生长与变化,反思了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以及面对时间流逝时的无力感。
整首诗语言流畅,情感深沉,通过对竹子的描写,探讨了生命、时间、人事变迁等主题,展现了诗人独特的艺术视角与深刻的人生洞察。
九鼎忙忙作人饵,头白眼花朝鼓里。
先生有才足补衮,有俸未足充妻子。
未衰告归急于矢,不谋朋友断诸己。
先生自是不羁人,健鹘凌云秋万里。
君子难进退则易,礼义堂堂尽终始。
太湖可钓亦君鱼,阳羡堪耕亦君米。
出兮处兮乐天私,更有文章贲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