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是中原迩,居偏外国环。
华夷人语杂,未是好家山。
地是中原迩,居偏外国环。
华夷人语杂,未是好家山。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送别友人前往上海时所见的景象与感受。首句“地是中原迩,居偏外国环”点明了地点,既指出了上海靠近中国的地理位置,也暗示了上海作为国际都市的独特地位,身处其中既有归属感,又不免有身处边缘的异国情调。
“华夷人语杂”一句生动地展现了上海多元文化的交融景象。在这里,不同种族、不同语言的人们共聚一堂,形成了独特的社会风貌。然而,尽管如此,诗人并未直接表达对这种多元文化的喜爱或赞赏,而是以“未是好家山”收尾,流露出一种淡淡的遗憾和不满足感。这或许是因为诗人内心深处仍向往着一个更加纯粹、和谐的居住环境,一个能够真正称之为“好家山”的地方。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比和描绘,展现了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的复杂面貌,以及作者在面对这种多元文化共存时的内心感受。它不仅反映了时代背景下的社会变迁,也体现了个人对于理想生活环境的追求与反思。
平生爱画入骨髓,出门万里皆山川。
周南太史古辙迹,愧我白头非壮年。
稚川父子有家法,何异万选青铜钱。
每于江海见遗墨,一纸千金人共怜。
匡庐秀出南斗傍,赤日倒射香炉烟。
金光璧采绚林壑,使我一览神超然。
天鸡喈喈而喔喔,火龙蜿蜿而蜒蜒。
东分蓬莱五鳌股,西擘太华三峰莲。
乃知意匠夺天巧,声价肯让它人先。
瀛洲仙子何翩翩,雾阁云窗常昼眠。
直疑槫桑与若木,根盘旸谷通虞渊。
耆山真人好事者,笔势倒翻三峡泉。
安期枣如瓜,玉井藕如船。
何当为我蜕凡骨,神游八极齐乔佺。
老夫爱画入骨髓,偶向高堂见山水。
不识何人写此图,恍然坐我春云里。
大山小山青入天,岚气暝结香炉烟。
扁舟夜泊浔阳郭,似是当年孟浩然。
阿翁手持九节杖,双涧流泉玉琴响。
天风吹带碧桃花,瑶草金芝为谁长。
南郭先生吾友于,招我共读山中书。
石田可耕水可钓,安得斯人与同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