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奉丈人行,相看若鼎彝。
别时贫到骨,近日老能诗。
结客前朝重,遗民后代知。
嗟予随仗履,鬓发已如丝。
群奉丈人行,相看若鼎彝。
别时贫到骨,近日老能诗。
结客前朝重,遗民后代知。
嗟予随仗履,鬓发已如丝。
这首诗描绘了与一位年迈长者相遇的情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人物之间的深厚情感和岁月的痕迹。
首句“群奉丈人行”,描绘了一群人恭敬地围绕着一位长者行走的场景,体现了对长者的尊敬与敬仰。接着,“相看若鼎彝”一句,将长者比作古代的青铜器鼎彝,寓意其地位尊贵且历史悠久,形象地表达了对长者的敬重之情。
“别时贫到骨,近日老能诗。”这两句通过对比,展现了长者年轻时的贫困与年老后的才华横溢。年轻时的困苦并未磨灭长者的坚韧与才华,反而在岁月的沉淀下,使其诗歌创作更加丰富深刻,展现出一种历经沧桑后的智慧与魅力。
“结客前朝重,遗民后代知。”这一联则进一步强调了长者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及对后世的影响。他与前朝的深厚交情,以及对后人的启示与教导,表明了长者不仅在当时备受尊重,其影响也跨越时空,为后来的人们所铭记。
最后,“嗟予随仗履,鬓发已如丝。”诗人以自谦之语结束,表达了自己虽未能与长者并肩而行,但内心对长者的敬仰之情却如同白发一般,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愈发浓烈。这既是对长者的赞美,也是对自己未能与之共事的遗憾。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与长者相遇的描绘,展现了长者的人生经历、才华与影响力,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其深深的敬仰与怀念之情。
东坡写竹不求工,格度自与书法通。
干如小篆叶如籀,石棱飞白真如邕。
典酣谭笑驱造化,墨花乱洒皆清风。
区区指点求彤似,俗夫有眼无神瞳。
忆昔南安寺中壁,曾辱先生洒香墨。
謟夫欲献侂冑家,翩然飞入钱塘碧。
钱塘山水更清妍,韩庄鸡犬无颜色。
此图今置德星堂,千载奇珍遇真识。
东海先生歌且谣,墨君阁下闻仙笛。
阳羡溪山淑气钟,何年产此双乔松。
百里深根蟠厚地,千寻黛色拂高穹。
星斗流光点上下,羲娥倒影述西东。
般倕投斧不敢聣,万牛之力将何庸。
明堂梁柱久觖望,但令万壑号清风。
一枝秀耸扶桑侧,沐浴雨露参飞龙。
乃有仙人张果老,自称神尧之侍中。
青眸阊阖走列缺,玉齿□笑驱靊霳。
高坐松阴发孤咏,抚弄造化如孩童。
翩翩驾鹤上谒蓬莱宫,回视此松兮与天地而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