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角脂,燕尾丝,上官掌粮如掌珠。三版字,半行朱。
十九天狗日,主簿捋髭须。堂上吏,屋下呼。
呼开门,避大姑。王米十八笠,笠笠连罗襦。
老妇三日不下厨,羹汤手办绩麻菇。
缝衣不得身上着,身脱县门心即乐。
羊角脂,燕尾丝,上官掌粮如掌珠。三版字,半行朱。
十九天狗日,主簿捋髭须。堂上吏,屋下呼。
呼开门,避大姑。王米十八笠,笠笠连罗襦。
老妇三日不下厨,羹汤手办绩麻菇。
缝衣不得身上着,身脱县门心即乐。
这首诗《苦役行》由明代末期至清代初期的诗人王鸣雷所作,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古代官府中劳役繁重、生活艰辛的场景。
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细节描写,将官府中的劳役比作“羊角脂”与“燕尾丝”,形象地展现了劳役之多与细密。上官对粮食的管理如同对待珍宝一般,体现了官府对劳役的重视与苛刻。通过“三版字,半行朱”的描述,展现了文书工作的繁杂与严谨。
“十九天狗日,主簿捋髭须”一句,巧妙地将时间概念与人物情绪结合,通过“天狗日”这一非正式的称谓,暗示了劳役的无尽与主簿内心的烦躁。而“堂上吏,屋下呼。呼开门,避大姑”则通过日常生活的细节,展现了官府内部的等级森严与劳役者的卑微地位。
“王米十八笠,笠笠连罗襦”描绘了劳役者在劳作时的艰苦情景,他们不仅要承受繁重的体力劳动,还要面对食物的匮乏。而“老妇三日不下厨,羹汤手办绩麻菇”更是将劳役的残酷推向了极致,不仅劳役者自身受苦,连他们的家人也饱受饥饿之苦。
最后,“缝衣不得身上着,身脱县门心即乐”表达了劳役者对于自由的渴望与对官府压迫的无奈。他们虽然在劳役中痛苦不堪,但只要能逃离官府的束缚,内心便能得到短暂的快乐。
整首诗通过对劳役者日常生活和心理状态的细腻刻画,深刻揭示了封建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与不公,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