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地称居四十九,青童马迹至今垂。
洞庭已自毛苌返,知达华阳又阿谁。
福地称居四十九,青童马迹至今垂。
洞庭已自毛苌返,知达华阳又阿谁。
这首诗描绘了紫府观这一神秘之地的景象与氛围,充满了道教文化的韵味。首句“福地称居四十九”,以“四十九”这一数字暗示紫府观所在之地为福地中的特殊存在,引人遐想。接着,“青童马迹至今垂”一句,运用了“青童”这一道教术语,象征着仙人的足迹,通过“至今垂”强调了这种神秘痕迹的长久留存,增添了历史的厚重感。
“洞庭已自毛苌返”一句,可能借用了历史或神话故事中的元素,暗示紫府观与洞庭湖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或是与古代文人毛苌有关联,进一步丰富了诗歌的文化内涵。最后,“知达华阳又阿谁”则提出了一个疑问,似乎在询问除却已知的历史人物外,还有何人能与华阳(可能指华山或华阳洞)相联系,表达了对紫府观及其背后故事的好奇与探索欲望。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隐喻,构建了一个充满神秘色彩和文化深度的紫府观形象,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既古老又充满未知的世界之中,激发了读者对于道教文化和历史传说的想象与思考。
徐家之子真奇绝,风骨自与凡人别。
神驹矫矫步天衢,雏凤翩翩出丹穴。
前身可是张文舒,不然年才五六那能书。
当筵握笔不停手,惊风飒飒蛟龙走。
扫尽鸾笺三百张,铁画银钩大如斗。
君不见东邻老翁生一子,痴绝无才事纨绮。
从来纸笔不相亲,见此奇才应愧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