迩英何幸奉经筵,俗状婆娑艾服年。
兰叶初窥图上字,奎钩乍识禁中天。
坐凭重席惭清问,能读三坟赖众贤。
犹藉向来稽古力,不然须合早归田。
迩英何幸奉经筵,俗状婆娑艾服年。
兰叶初窥图上字,奎钩乍识禁中天。
坐凭重席惭清问,能读三坟赖众贤。
犹藉向来稽古力,不然须合早归田。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参加科举考试,特别是参加讲筵的场景和心境。诗人表达了对能有机会参与这种学术活动的幸运之感,以及对时光易逝、岁月匆匆的感慨。
"迩英何幸奉经筵"一句中,"迩英"指的是科举考试中的优等选手,而"何幸"表达了诗人对能参加讲筵的幸运心情。"奉经筵"则是指参与由官府主持的学习研讨会。
"俗状婆娑艾服年"一句,通过"俗状"来描绘平凡而又复杂的人世间的状态,而"婆娑"形容时间流逝得缓慢且不易察觉。"艾服年"则是说岁月如同艾草一般悄然积累。
接下来的两句,诗人通过"兰叶初窥图上字"和"奎钩乍识禁中天"表达了对知识的渴望和向往。"兰叶"常喻书卷,而"图上字"则可能是指古代圣贤之言;"奎钩"指的是星辰,诗人通过这些自然界的事物来比喻自己对于更高境界知识的追求。
接着,"坐凭重席惭清问"一句中,"坐凭重席"是说坐在讲座上,而"惭清问"表达了诗人在这样的学术氛围中,对于自己的不足感到羞愧,并有所追问。
"能读三坟赖众贤"一句,"三坟"指的是儒家经典《易》、《书》、《春秋》的合称。诗人表达了自己能够阅读这些经典的幸运,以及对那些帮助他理解这些经典的前辈和学者表示感激。
最后两句则是诗人的自勉,"犹藉向来稽古力"表达了诗人希望能继续保持学习古籍的力量,而"不然须合早归田"则是在说如果不能坚持下去,那么就应该考虑及时收获,退隐田园。
这首诗通过对科举生活的描写,以及对知识和学术的追求,展现了作者在宋代社会背景下的个人情感与学问态度。
行子极秋气,盘旋竹房清。
邑宰来相存,促膝非世情。
告我一高贤,名家自鄢陵。
永嘉行罢秩,贫胜南阳耕。
肝胆倾四海,旷若云山晴。
旅寺邻咫尺,奚容隔平生。
相见欢称诗,高谭金石声。
我观靡靡者,俗尚纷营营。
非君激新论,谁能闻典型。
愧我客临邛,如君诚长卿。
传音归故林,千里皆和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