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虎善为富,多金致贤声。
诸侯敦币聘,都人望弓旌。
遂使里中儿,效尤转相倾。
俄闻怀璧夫,无罪干国刑。
乃知金踊跃,于人无定形。
不为庙中牺,必为粪上英。
寄言素封子,努力崇虚名。
阳虎善为富,多金致贤声。
诸侯敦币聘,都人望弓旌。
遂使里中儿,效尤转相倾。
俄闻怀璧夫,无罪干国刑。
乃知金踊跃,于人无定形。
不为庙中牺,必为粪上英。
寄言素封子,努力崇虚名。
这首诗由明代末期至清代初期的诗人陈子升所作,名为《失题(其四)》。诗中以“阳虎”为例,探讨了财富与名声的关系以及人性的复杂性。
首句“阳虎善为富,多金致贤声”,描绘了阳虎通过积累财富而获得社会赞誉的情景。接着,“诸侯敦币聘,都人望弓旌”两句,进一步说明了阳虎因其财富和名声吸引了诸侯的礼聘,都城中的人们也对他充满期待,希望他能成为他们的榜样。
然而,好景不长,“遂使里中儿,效尤转相倾”。这句话揭示了模仿与攀比的心理,即在阳虎的影响下,邻里之间的竞争与模仿风气兴起,人们为了追求财富和名声而不择手段。
紧接着,“俄闻怀璧夫,无罪干国刑”两句,转折点出现。这里提到有人因为携带珍贵的璧玉(象征财富与地位的象征物),无辜地遭受到了国家的刑罚。这反映了社会对财富与名声的极端态度,以及由此引发的不公与悲剧。
“乃知金踊跃,于人无定形。”这两句总结了前文的论述,指出财富与名声对于人的影响是多变且不确定的,它们既可以带来荣耀,也可能导致不幸。
最后,“不为庙中牺,必为粪上英。”这句话运用比喻,强调了在追求财富与名声的过程中,有的人可能成为受人尊敬的牺牲品(庙中牺),而有的人则可能沦为被遗忘的失败者(粪上英)。这反映了社会评价的两极分化和个体命运的不确定性。
“寄言素封子,努力崇虚名。”诗人在此发出呼吁,告诫那些追求财富与名声的人,应当谨慎行事,避免陷入贪婪与虚荣的陷阱,努力追求真正的道德与精神价值。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对阳虎及其周围人物的描绘,深刻探讨了财富、名声与人性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社会评价的多面性和个体命运的不确定性。